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强调“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3年底的1253.9万户增长至2024年5月底的5517.7万户,在稳定增长、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贡献日益突出。(8月11日《经济日报》)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多大?媒体上有“56789”这样一组数字概述,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组数据,有力彰显了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长密码”,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民营经济稳定增长离不开改革“破竹”。改革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营经济中有一部分企业体量小、分布广,可这些企业在中国经济循环中发挥的力量却不容忽视,要增强这些企业应对风险和压力的韧劲,改革是必要的途径。民企改革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发展问题、关键环节等方面切入,改革才会有靶向更精准。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各地积极探索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政策举措发力,更大力度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唯此,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才能在改革中不断砥砺前行、深化发展。
科技创新为民营改革赢得“要素”。近年来,民营企业科创实力不断提升,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90.2%,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达93.3%,“四新经济”占比达93.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达94.6%。科技是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到,民营企业进入部分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犹存,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如何破?这就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科技竞争,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实现创新成果要素汇聚,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动力。
依托市场优势助民企在改革中扬帆“出海”。市场全球化给广大民营企业带来发展压力,同时也带来了美好的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民营企业需要敢于“走出去”,积极抢滩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东南亚等进行海外布局,实现多基地、多项目齐头并进,更好实现利润同比增加。因此,民企要坚持以改革拓展市场、拓宽视野,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
深化改革,从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市场规模等方面破壁,方能更好助力民营赢得发展要素,实现稳步增长,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汇入源源不断的民企力量。(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