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时评|“禁色令”是权力任性下的营商环境之殇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4/21      浏览:

1745227006462.jpg


河北省三河市以“规范城市形象”为名的“禁色令”,直接引发了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这场 “禁色令”,不仅暴露了地方治理中权力任性的痼疾,更以荒诞的方式将形式主义推向极致。然而,这场闹剧对当地营商环境造成的伤害却远未消散,其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这一 “禁色令”的“行政令”,并非正常的以文件方式下达,而是以口头通知的形式执行,强制商户更换广告牌底色,禁用红、蓝、黑三色,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合法性根基的政策,却让数千家商铺陷入困境。

一个没有政府文件的“行政令”是如何出台实施的?随着媒体的后续报道及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公布的结果都给出了答案,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权力任性惹的祸。

从“禁色令”的本质上看,是将行政权力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是行政权的滥用。商店招牌作为商业标识,其色彩选择是品牌传播的核心要素,具有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心理分析的深层逻辑。就拿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来说,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品牌资产,强制改为绿色后,消费者会误以为是“山寨店”,直接损害了品牌价值与商业利益。这种“一刀切”的指令,不仅漠视商户的自主经营权,更违背了《广告法》对商业标识保护的基本精神,暴露出个别地方领导对法治边界的无视。

此次 “禁色令”事件,绝非一个简单的城市管理问题,而是对营商环境的严重破坏。它警示着各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严格恪守法治原则与市场规律,行政决策应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避免因决策过程的封闭而激化矛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类决策往往源于“权力审美”的独断专行。三河市曾提出打造“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的市容目标,却错误地将红、蓝、黑三色与这一愿景对立,甚至要求医院拆除红十字标识背景,近乎荒诞。这种脱离实际的“长官意志”,将城市管理异化为追求表面统一的“视觉工程”,折射出决策机制中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双重缺失。

根治之道在于构建科学决策与权力监督的双重机制。一方面,需引入行业组织与专业机构参与政策制定;另一方面,应强化对“一把手”权力的制度约束,避免个人意志取代公共理性。此外,对已造成的商户损失,政府需主动担责补偿,方能重塑公信力。

“禁色令”虽是一个个案,但却深刻折射出营商环境中权力与市场的矛盾博弈。只有当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严格依法行事,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公众权益,才能营造出公平、法治、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简)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