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贵州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为全社会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
环境似水,企业如鱼。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动力活力。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让经营主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营商环境更优解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才能让经营主体“如鱼得水”,迸发动力、释放活力,驱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企业开办时间控制在1个工作日内,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6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8个工作日以内,为8.4万家企业提供联动式政务服务,109个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近年来,贵州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启动实施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打响优环境、育主体、激活力“攻坚战”,以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有力助推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市场持续焕发活力。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在实践中,部分领域营商环境政策与经营主体感受间存在“温差”。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全过程,切实为广大经营主体松绑减负,提供宽松便捷、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广大经营主体真正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聚精会神拼经济,心无旁骛搞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需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是掷地有声的承诺、履职尽责的姿态,更考验担当作为、实干有为。要瞄准“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要增强主动性、能动性,从“坐等诉求”转向“未诉先办”,从“被动接单”到“主动拆弹”;要有“想在前头”的智慧,也要有“办在实处”的担当,更要有“优无止境”的坚持,给经营主体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底气和动力,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本报特约评论员 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