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主抓手,聚焦打造极优、极简、极致、极清的“四极”政务服务环境,数智赋能、极致重塑,叫响了“大名有事我来办”品牌,实现了大名“无忧”服务全面领跑。
一、数智赋能、场景拓展,打造极优服务“新高地”。2024年,完成了政务服务大厅智慧化升级改造,推出了更加亲民暖心的服务场景。一是“大客厅”场景。实施“去柜台化、去窗口化”改造,用开放式受理窗口代替传统式柜台,由“面对面”到“肩并肩”,实现企业群众与工作人员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指导,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大综窗”场景。整合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搭建“一体化受理”系统,将32个单位795项入驻事项整合到48个“综合窗口”和3个“专区综窗”,授予相同职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打造了开放、融合、集中、高效的“大综窗”服务模式。三是“大管家”场景。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组建县乡村三级人工“大管家”服务团队,搭建数字“大管家”平台,建立企业群众的办事平台“下单”、政务“大管家”接单办上门、企业群众评价反馈的闭环式“大管家”服务流程,实现线上视频导办、边聊边办,线下精准对接、全程陪办,让企业群众享受“网购式”定制服务。
二、流程再造、机制重塑,打好极简服务“组合拳”。聚焦便民利企推出“大名有事我来办”改革品牌,革繁苛之弊、行简政之道、固制度之本,打开了利企便民之门。一是政务服务“一扇门”。坚持事项划转推进审批权力重塑和再造,2024年划转行政权力事项255项,累计划转438项,占比90%,划转率全市第二;承接市级下放、委托、延伸和代收代办事项550项;授权至经济开发区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67项,业务办理实现无缝衔接。目前,县政务服务大厅进驻单位32家,进驻事项795项,全面实现“只进一门”集中办。二是服务标准“一把尺”。对标江浙沪先进省市和省内各市做法,实施“三减一容”措施,梳理编制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容缺办4张清单,消减材料738件、精减环节515个、整体压减时限8346.5个工作日、容缺材料396件,模板一致、同事同标,使整体办结时限压减至法定时限15%以下,各类审批服务全面“提速办”。三是项目审批“一张图”。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一张图”服务新模式,实施“五证联发”“三类”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时限分别压减至17、12.5、10.5个工作日,做到了审批时间最短、环节最简、材料最少、服务最优。
三、专属定制、全程呵护,当好极致服务“大管家”。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出台“大名有事我来办”八条措施,建立了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了更加暖心惠企的政务环境。一是拓展智能自助。在自助服务服务区增设“智能小屋”和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共15个智能化自助服务窗口,上线事项自助申报、60+便民服务应用、办事指南查询及打印复印等办事功能。办事人通过智能终端即可自行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办理,无需再到人工窗口办理。二是延伸服务链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服务,实施市场主体“非禁即入”“零成本即时办”;强化项目落地要素保障,开展项目强制会审,全力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难点、堵点问题,全面畅通了项目建设绿色专线;搭建金融超市,县域13家金融保险机构入驻,推出金融产品68种,切实从源头搭建好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桥梁。三是实行“无忧”执法。创新建立“企无忧”阳光执法监督平台,无事不扰、轻微免罚,入企检查次数平均减少60%,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好环境,被评为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四是营造诚信环境。开展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合同履约监督,深入推进失信主体帮扶退出,高频失信行为企业、政府部门失信等问题常态化“清零”,严重失信主体占比全市最优,树牢了“诚信大名”品牌。
四、拼搏争先、严守底线,争做极清服务“实干家”。坚持把“争第一、创唯一”贯穿工作始终,筑牢思想根基,建强队伍保障。一是争创改革试点。坚持以试点争创引领改革创新,全力对上对接争跑和探索创新,2024年成功纳入“经营范围个性化自主表述”国家级试点、“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省级试点。二是摆正政商关系。一切从优化营商环境出发,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速靠前服务,以实际行动“尊商、重商、亲商、爱商”,构建了更加亲清爽朗的政商关系。三是纯洁干部队伍。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常态化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强化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用严的管理和铁的纪律来保障审批队伍的廉洁性和纯洁性,永葆政务服务队伍清正廉洁本色。
优化环境永远在路上,改革驱动永不停步。大名县将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和更高标准抓改革促创新,用政务服务“小窗口”打开发展环境“大视角”,在大名“无忧”服务领跑路上加力提速,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