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刊发西安、沈阳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更新时间:2024/4/19      浏览:

聚焦西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向西开放”便利化国际化水平


1713512758149.jpg


  近年来,西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战略定位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殷切嘱托,乘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强劲东风,全力打造符合国际标准、彰显西安特色的政务服务体系,以新“西”引力汇聚更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西安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西安“向西开放”迈上新台阶。

  一、放大“集聚效应”,以高效政务服务打造国际贸易集结地。西安市注重发挥西安国家地理几何中心和联通欧亚“桥头堡”区位优势,依托陆港、空港双枢纽,用足自贸区、综保区、综改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健全体系、搭建平台、优化规则,以一流政务服务助力西安建设大循环重要支点、双循环战略链接点。一是开展跨境通办服务,高效汇聚资源。联合国内30多个城市打造班列集结中心、中继站,与路网沿线各国建立跨境运输公共数据资源池,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制定利用规则,实现货物运输境内外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截至目前推出“跨省通办”事项306项,浙江、甘肃等15个省(区)货源在西安港集结分拨。二是发展数字金融服务,赋能跨境电商。深入推进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搭建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建成“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与丝路沿线5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关系,提供出口贴现、打包贷款等10余种贸易融资产品和解决方案,案例在全国推广。三是创新商事法律服务,强化法治保障。整合最高法第二国际商事法庭、第六巡回法庭、司法部“三个中心”等高级别司法审判资源,构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投资预警、风险评估、纠纷解决等商事法律服务。机制建立以来,累计为30余家外贸企业解答法律问题50余个。

  二、立足“内畅外联”,以高效政务服务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西安市抓住西安与中亚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贸活动持续升温的有利时机,聚焦“提速、降本、增效”,主动对照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逐项优化涉外贸易相关政务服务,让西安通关更高效更便捷、贸易更自由更顺畅。一方面,探索先行,助力跨境贸易加速循环。创新中欧班列长安号“港口+班列+服务”模式,搭建中欧班列综合服务平台,开行全国唯一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实施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推行多式联运、便捷通关、铁路运输运单一票通等改革,推动西安陆港向世界一流内陆港迈进。截至目前,长安号开通线路17条、辐射“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分别增长15.3%、12.9%,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靶向保障,助推跨境贸易服务提质。施行“减免税快速审核+ERP联网”通关监管新模式,建设长安号跨境电商集拼中心,实行散货“先报关,后装箱”、跨境电商货物查验“即到、即查、即放行”,在全国率先打通海关、铁路数据,节约货物通关时间2至3天。针对隆基、陕汽、比亚迪、爱菊等龙头外贸企业推出商品进出口、跨境电商等10个“一件事一次办”,帮助开通定制班列、建设海外仓,助力本地企业更好“走出去”,2023年全市对俄罗斯、中亚五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1.8%、180.3%。

  三、着力“做优生态”,以高效政务服务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西安市是国家层面确定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西安市以建设中欧班列和陆港集结中心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服务外企外资,积极拓展优化覆盖企业、群众、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行政效能和外企外籍人士办事便利度大幅提升。一是做好便民服务的“加法”。优化外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2023年受理外国人永久居留申请增长11.4%。试点建立市区两级双语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所,提供就医、购房、办税、入学等便利服务。搭建“侨务通”平台,为侨胞和侨资提供跨境办服务。二是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推行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件事一次办”,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综窗”,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时发证”,两项许可办理时限由21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共为三星数据、奕斯伟等百余家企业办理业务1762件。建立重点企业出入境业务“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三优先”(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制证)服务,2023年服务人次增长107%。三是做好助企赋能的“乘法”。将释放惠企政策“红利”作为激发主体活力的重要抓手,出台“外资十条”加大外资引进力度,2023年为外商投资企业兑现扶持资金6642.82万元,全市新增各类外商投资企业841户、新增投资总额36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者直接创办企业183户、数量同比增长38%。


沈阳市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全方位构建便利化营商环境


1713512796188.jpg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相继开展“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只提交一次材料”等递进式改革,统筹运用数字化理念和智能化手段,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制度化”为路径,彻底重塑政府职能配置、业务运行流程、线上服务形态和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以“数据血缘”为核心,构建新型治理模式。从“数据关系”出发,构建完整政务服务图谱,指导职能配置、数据共享有序开展。一是彻底厘清政务服务底数。以“数据关系”替代“行权事项”作为业务梳理单元,创建“五级梳理法”,按照“事项-情形-材料-字段-数源”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最小颗粒度拆解,完成市、区两级2851个事项梳理,形成“标准事项清单”“标准材料目录”等2.6万余个标准化成果。二是全面重塑政府行权职能。首次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优化再造,针对部门职能交叉、事项类型不准等问题,分类施策,以“腾、合、放、转、调”方式,优化调整5类780项政府职能,审批效率提升24.2%。三是大力强化政务数据共享。分类治理2706项申请材料,按照申请人自备、政府部门核发、第三方机构出具三类,分类设定证照共享、文件协同、信息核验等多种数据归集和共享途径,累计推动2435项申请材料和信息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

  二、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优化再造运行流程。充分发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枢纽作用,夯实数字政府底层能力支撑。一是全面整合服务入口。按照“三融五跨”理念,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核心,横向对接47个国家、省、市自建业务系统,推动全部依申请事项网上办理,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站建立独立服务页面,形成四级贯通的线上服务体系,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总量达到770万,总访问量超3亿次。二是完善全程数字化能力支撑。聚焦办理环节和特殊环节,推动全程在线数字化运行,建设表单中心、标签中心、接件中心等7个能力中心,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使用,累计发放电子证照3945万册,归集电子档案40余万份,支撑能力实现政务服务部门全覆盖。三是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健全完善在线评、扫码评、短信评、回访评等评价渠道,形成多元化、全覆盖的评价体系,依托12345工单分转机制,推进差评有效整改,累计归集“好差评”数据7652万余条,好评率达到99.9%,差评按期整改率达到100%,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三、以“数智兼备”为标准,迭代提升服务水平。将数据共享和智慧协同能力落实于服务场景,围绕企业、个人、建设项目三类主体,开展个性化、智能化集成服务。一是便利群众办事。在国家“一件事”清单的基础上主动创新,优化上线“办犬证”“安充电桩”等40件“一件事”,结合个人事项流程短、频率高的特点,推动“教育缴费”“公积金提取”“商品房不动产转移登记”等一批“关键小事”登陆移动端,收效良好。二是优化准入准营。聚焦企业所需,全力推行证照联办,上线“开美发店”“开电影院”等53件照后经营“涉企一件事”,有效降低准入门槛。采用省市联建模式,推出企业开办专属服务页面,并上线市场主体“一次变更”“一网注销”服务场景,实现多部门服务“一次办结”。三是助力项目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分四个阶段数字化报建,推行“方案联合审定”“施工图联合审查”“多测合一”等技术审查环节数字化、集成式服务,上线8个工程建设项目“一件事”主题场景,有效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改革持续深化。强化制度创新,破解集成办、跨域办、秒批秒办等服务模式的制度壁垒,持续完善数字化应用标准,提升数据要素赋能水平。一是制度引领。将改革中探索出的方法论落实为制度性成果,出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办法”“业务协同管理办法”“用户体验官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推动改革规范化运行。二是标准运行。聚焦政务服务数字化的关键节点,制定“事项颗粒化梳理”“电子材料归集”“调度任务执行”等技术标准,确保各系统、各业务标准化衔接,避免产生新的系统壁垒。三是试点创新。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连续三年开展“揭榜挂帅”工作,围绕“一网通办”“跨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重点改革方向,激活地区和部门自主创新动力,并摘选优秀案例在全省、全市推广,形成主动革新、广泛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