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福建、湖北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更新时间:2024/4/17      浏览:

福建省改革引领数字赋能,着力打造一流法治环境


1713324196607.jpg


福建省充分运用数字福建建设成果,立足福建实际,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把法治化贯穿到营商环境建设全过程各领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激发企业活力。

一、解纠纷,优服务,深入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

福建省探索创新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省重要内容,先后设立厦门、福州、泉州三个片区,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法律服务集聚区,着力打造立足福建、辐射两岸、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一是写好“海”的文章。组建了国际商事争端联合解决机制专家团,先后设立厦门、泉州国际商事法庭、厦门涉外海事法庭,引进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等机构,引入中国海事仲裁委海上丝路仲裁中心,成功推动厦门仲裁委纳入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打造国际商事海事争端处理优选地。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司法合作国际论坛、国际调解高峰论坛、全球投资促进峰会法律论坛等大型国际法务活动,积极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展示福建省法治创新成果和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二是奏响“台”的合音。设立全国首家大陆与台湾地区律所联营办公室、福建自贸试验区首家台湾地区律所驻大陆代表处。深化拓展涉台司法工作机制,率先出台司法惠台59条措施,推动打造大陆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持续办好“海峡法学论坛”等活动,建设台商发展服务中心,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优质法律服务。三是交出“数”的答卷。依托“数字福建”资源禀赋,大力推动新技术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连续两年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功举办数字政法论坛,促进法务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联动。推出法律服务数字产品矩阵,建成“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和“海丝法务通”小程序,涉企服务已突破60万件次,线上法律服务超100万人次。建设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覆盖刑事、民事、行政等全部案件类型,一体推进办案协同、工作协同、便民协同。

二、促集成,拓场景,开发运行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

福建省建成全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支撑”为依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全量汇聚数据。平台全面汇聚行政许可、检查、处罚和信用等海量数据,实现多时段、多层级、多领域、多维度数据集成和应用,支持“一录多推”,消除“多头录入”,让“数据多跑腿、执法更高效”。二是全面统计分析。建立统计分析查询系统,依托数据“驾驶舱”开展动态监测、智能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预警,形成一张动态总览图,多时段、多地区、多领域、多维度集成分析展示数据信息,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执法质效。三是全向创新应用。开发集成了综合执法创新应用和研发首违不罚、轻微速罚、非现场执法、码上执法等柔性执法创新应用。构建数字执法要素体系,规范全省1万多个行政执法事项和9千多项裁量基准,统一工作门户,集中平台办案,规范执法事项、固化办案流程,解决执法标准不统一、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全面实现办案标准化、监督规范化。

2021年起,福建省在全国创新推出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机制,在全省统建一体化营商环境监测督导平台,通过大数据手段全面客观反映营商环境现状,及时发现问题,督导解决问题。一是科学构建指标体系。把握全面、客观、及时、易得的标准,构建对332个监测事项、613个采集数据项全样本采集的指标体系,其中“司法与行政执法”指标包含100个具体监测事项,20%的数据每日更新、50%的数据季度更新。二是广泛发动经营主体参与。去年,福建省对有办事体验的企业全量发放问卷138万份,占全省经营主体总数的近八成,让经营主体充分参与监测督导。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办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发放了多个版本的标准化问卷。新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满意度调查问卷,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维度了解民营企业对福建省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使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更具导向,更有抓手。三是注重部门协调配合。通过标准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共用、结果共评,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度参与到营商环境建设中来。


湖北省创新引领法治先行,奋力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1713324243228.jpg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统筹全省各级政法部门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推出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企业合规试点、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等一批便民利企的“小切口”改革,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大提升”。

一、以经济影响评估为抓手,着力提升案件办理新质效。在法院系统首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从立案、审理、执行各环节对涉案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针对性防范和处置,努力把办案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制度推行以来,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逐年缩短、超审限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执行工作核心指标全面提升,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对159名审判阶段在押企业经营者变更强制措施,对28名涉案企业经营者依法宣告无罪,累计发布92个“红黑榜”案例,相关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典型案例”。高位推进强监督。省人民法院连续三年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纳入重点工作,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出台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对全省13个市(州)中级人民法院、4个直属法院开展17场拉练检查,对落实不力的法院院长通报约谈、督促整改。狠抓质效降成本。明确七类应当实施评估的涉企案件,细化各阶段的评估要素及处置措施,为办案人员提供指引。强化审判流程节点监控,从严控制审限延长、扣除、中止等情形,防止因案件审理时间过长而“拖瘦”“拖垮”企业。严控重复开庭、发回重审、指令再审,加大提级执行力度,防止程序空转导致“案结事不了”,切实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加强联动提效能。对有重大影响、群体性涉企案件,实行双报告机制,在报告上级法院时一并通报当地政府,为府院联动化解矛盾奠定基础。对涉案企业家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要求受案法院与检察机关共同进行评估。

二、以涉企合规改革为依托,着力完善企业修复新机制。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将企业合规案件办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促其依法经营。2023年以来,共办理企业合规案件231件,涉及企业235家,相关责任人293人。谷城县办理的全省首例审判阶段合规案件被评为法院优秀营商案件,入选最高检《企业合规改革动态》。严控合规适用范围。制定《十条措施》,明确规定企业人员实施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犯罪案件,不得纳入涉案企业合规程序,合规案件由省院统一审核,从源头把好程序关。建立涉企案件台账,实行“一案一登记”“一案一报备”“一案一审查”,2023年对8件案件依法作出不批准适用企业合规。精准适用激励措施。牢牢把握“真合规从宽、假合规从严”导向,对合规办案全流程进行实质审查,对合规整改完成效果好的,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或者提出宽缓量刑建议,对于合规整改不到位的,及时终止合规程序、依法追诉。2023年对整改合格的129家企业、109名责任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19名责任人被从轻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3家整改不实的企业被依法起诉。强化案件监督管理。制定《企业合规案件飞行监管办法》,抽取2022年以来办结的200件涉企案件进行评查,强化风险防控,确保涉案企业“真合规”“真整改”,筑牢案件办理公正廉洁底线。

三、以复议体制改革为载体,着力构建多元解纷新模式。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全力夯实行政复议应诉“一链三环”责任链,探索“复议+”多元化解行政争议新模式。坚持复议+诉源治理,化解争议于未然。打造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六大中心齐聚“平安大楼”,各类解纷资源有效聚合、一体运行。加强府院联动,健全诉讼服务与行政复议对接机制,强化诉前导入非诉程序解决,促进源头治理。坚持复议+多元调解,化解争议于始然。将复议调解结合贯穿行政复议始终,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审前研判凡适宜调解的,一律实行“调解前置”;审中双方自愿协商的,一律开通“调解通道”,及时转入调解程序;审后同意继续和解的,一律推行“调解跟踪”,促成最终化解。坚持复议+监督问效,化解争议于已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结案后主动联系申请人,向其释法析理、促其息诉罢访。运用三书一函机制,督促执法部门整改落实,倒逼依法行政。首创复议白皮书机制,府院联动连续十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深入分析案件类型特点,实现“办理一案、指导一片、规范一类”的治理质效。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