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智慧政务 创优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3/4/26      浏览: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7月11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河北卷2022》选取了29个数字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从创新改革视角讨论数字技术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


案例一 河北省政务办数字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河北省政务服务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守正创新,通强化服务意识,过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实现“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打造河北工程建设领域一流营商环境。

  一、典型做法

  从立项到竣工四个阶段,介绍河北省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申报审批流程典型做法。

  (一)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河北企业项目立项申请时,需要先登录省发改委的投资在线监管平台(以下简称投资在线平台),提供各种立项信息进行项目的备案核准。立项完成后,企业又需要在市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以下简称工改系统)录入同样的信息,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项目立项及审批数据还需同步到省住建厅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等多个监管平台。为解决企业来回登录、多次重复录入信息等堵点问题,河北省先行先试,率先打破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孤岛”,完成省内三网系统的对接。依托河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打通投资在线平台与各市工改系统,真正做到“一网通办”。企业登录河北政务服务网,在建设项目专区进行办理。此时,企业填报的项目申报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能够在投资在线平台和工改系统同步共享,大幅降低企业的申报流程。审批人员通过身份认证体系,只需“一号登录”,即可“全网审批”,解决在不同系统间来回切换问题,审批后的数据,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同步到相应的监管平台。

  (二)工程建设许可阶段。企业申请立项完成后,通过省政务服务办专门建设的工程建设专业库,将项目信息及立项结果数据实时全量推送到市级工改系统。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同步办理土地出让和用地、工程规划许可。项目土地出让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同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手续,不断简化带方案出让土地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

  (三)施工许可阶段。依托各市工改系统,不断提升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水平,助力项目审批增速提效。一是推行并联审批。对施工许可阶段审批事项全面推行一口受理、并行办理,截至目前并联审批率达84.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58个百分点。二是数字化联合审图。以省一体化平台为中枢,对接省自然资源厅的不动产登记平台,建立全程数字化、无纸化审图管理系统,将消防、人防等技术审查内容统一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由审图机构一并出具技术审查意见,相关部门复用审查结果。三是推行施工图审查告知承诺。工业厂房、仓库等简易低风险项目施工图审查实行告知承诺,不再将审图合格书作为办理施工许可的前置要件,企业承诺施工图符合标准后,即可先行办理施工许可。

  (四)竣工验收阶段。项目建设完成后,企业负责组织竣工验收及备案。河北省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一是全面实现联合验收。对需政府部门验收事项变多头办理为一次申报、同步办理,截至目前联合验收率达7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63个百分点。二是构建消防审验管理体系。制定消防设计文件编制、竣工验收查验、现场评定技术指南,统一工作标准和流程。三是实行消防审验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接全省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系统,让企业享受信息化手段开展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等审批和服务。

  (五)市政报装服务。为服务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我们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项目审批专区。一是全面实行进政务大厅集中受理。市、县两级供水、燃气、供热、排水、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市政报装服务。二是前置报装申请。水气热报装申请由竣工验收阶段提前到施工许可阶段,为市政接入外线施工节约时间。

  (六)政企合作新模式。省政务服务办联合省电力公司建成电网投资项目政企数字通道。将电力公司的国网项目中台分别与一体化平台、投资在线平台和市工改系统数据贯通,建成国内首个电网投资项目政企数字交互平台,实现电网投资全量审批数据共享联动。政企数字通道贯通后,电力公司提前获取项目信息,前置启动电网规划、建设、迁改等工作,做到“让电等项目”,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用电保障。办电窗口入驻117个政务服务大厅,“网上国网”上线河北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实现企业“一证办”、居民刷脸办,辖区市县全部实现“不动产+电力”联动过户办理,率先完成“一件事一次办”办电要求。8498家用户已享受服务,居民、小微企业领证业务可办率超过75%。

  (七)不动产便利化登记。为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政务服务办建立全省统一“一窗受理”平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设置网上专区,签发电子证照。一是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系统,与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市场监管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通全省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核验服务,统一为市县提供自然人身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金融许可证、司法判决和营业执照等8个部门20类信息共享核验。截至10月底,已为实现登记机构提供500万余条信息共享核验。二是基于河北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建设全省网上(掌上)不动产登记中心,对外统一提供网上预约、进度查询、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等服务,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截至9月底,全省通过互联网受理业务51672件。三是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系统,统一签发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加快推进存量电子证照生成,建设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库,并在银行贷款、契税缴纳、市场主体注册等场景推广应用。今年以来,全省已累计签发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302万,不动产登记证明175万,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结果证明26万。

  二、实施成效

  (一)简化流程提效率

  一是推行审批标准化。规范项目审批事项名称、办理材料、时限等关键要素,编制审批、中介服务、技术性审查等3张事项清单。二是分类优化流程。根据全省通用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核准和备案3类项目流程图,细化政府投资非新增用地线性改造、社会投资一般工业厂房、仓库、带方案出让土地和简易低风险等4类项目流程,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将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社会投资备案类三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由45、38、35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39、33、31个工作日内。三是推动投资项目审批提速。落实项目建设年部署要求,加强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管理,推动靠前服务,省级大厅推出82条联审帮办投资审批链条,今年以来,提供现场服务941次。依托政企数字交互平台,打造项目核准、备案、用地预审等11类行政审批事项自动化报建,全程免人工报送。目前正在河北省逐步全面实施,已完成2608项电网项目核备审批,涉及总投资34.62亿元,项目报送时间缩短96%,信息一次填报正确率由80%提升至100%,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间缩短至少20天,有效减轻政府部门和电网企业办事人员工作负担,大幅提升办事效率,推动河北省电力规划、能源规划高效落地。

  (二)数据共享减材料

  依托一体化平台,不断深入推进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电力等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完善数据共享标准,提高数据共享质量和效率,通过项目代码自动关联用地、规划许可、环评、招标采购、行业领域审批等项目全流程信息,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原来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需要申请人提供全套纸质材料,工作人员在审批时也需要协调住建厅、税务局、民政厅、司法厅、卫健委、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省高法等部门核验相关信息。现在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审批人员可以在线上共享核验身份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金融许可证、司法判决、婚姻登记、营业执照和出生医学证明等20类信息,无需申请人在线下重复提交纸质材料。截至目前,平台已为全省不动产登记业务提供了260万次信息核验服务,缩短了工作人员审核时间,出证时间从原来的3-5天缩减为1天,大大降低了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时间成本。

  (三)优化服务增效能。

  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集成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4个审批阶段全链条、全环节审批服务事项均实行综合受理。二是“帮办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组建包联工作专班,采取上门服务、现场指导、电话联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指导、办事指引、疑难解答、矛盾协调等全方位服务,有效释放改革红利,助力企业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政策直通车服务。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实现惠企政策共享直达。

  经过几年努力,河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工作模式探索已基本成型,数据统筹、业务协同、标准统一的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交换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为服务企业群众、提升政府履职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工程建设专业库,最大限度挖掘数据潜能、释放数据红利,助力河北省数字政府建设,服务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案例二 河间市智慧政务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河北省河间市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市场需求,从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路径、数字化服务四个维度,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快速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增长和企业创新变革核心驱动,助力产业集群持续高效运营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电线电缆、保温新材料、汽车配件、特色装备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再制造、工艺玻璃两大新引擎产业和驴肉火烧、化工两大特色产业的“4+2+2”产业体系。电线电缆、再制造、工艺玻璃、保温材料、汽车配件5个产业集群位被评为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现代种业、再制造产业集群被列入省科技厅《关于联动实施“四个一批”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数字化改造 打造智慧供应链

  深化数字技术,实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河间市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再制造、电线电缆和保温材料3个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推进企业智能化发展。依托华伦线缆公司APS信息化系统对接国网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项目,落实中央“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动能”的决策部署,启动EIP平台(自动化多功能企业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电线电缆制造智能化模板,打造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有效控制。以再制造产业智慧集群创建为契机,格锐特、长立、艾力弛等公司引入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搭建再制造领域全工序、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模板,全面开展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数字化共性解决方案开发和诊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依托河北华能耐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电炉数字化改造和金旗公司智慧工厂打造工程,搭建保温材料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模板,推动全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安全化,促使时间、成本和质量这三者达到最佳平衡。

  数字化转型 提升企业创新力

  数字经济代表经济发展方向,加快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扩散和新业态发展。一是强化数字化理念。引进数字化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巡诊活动100余场次,为200多家企业提供巡诊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专家技术团队,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改造、提升等咨询服务,强化企业数字发展理念。建设智慧集群试点,引入BI(商务智能)系统,搭载再制造信息服务平台,为集群企业提供专业的数据收集、导入、处理、分析服务。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鼓励优势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程设计、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工业控制、财务管理等工作,实现数据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塑造市场有效驱动、校企协同创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扶持企业借力、借智,推动32家规上工业企业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等35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结亲戚”,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建设中科(河间)智汇工场。通过购买智汇中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服务,打造“科技展览展示基地、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企业转型升级示范中心、产业发展赋能中心”一基地三中心运营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或项目在河间市聚集、转化、交易和落地。

  数字化服务 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以企业需要为核心重塑数字化服务理念,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再造办理流程,实现政务服务转型升级。

  一是构建“一云两平台三中心”。立足制造业基础,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打造智能制造云、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园区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以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和运营中心为主体的综合服务运营体系,为企业提供制造、管理、运营、服务多方位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打造智慧办税服务厅。完善智能识别区、智能导税区、办税服务区、远程帮办区、数据监控管理区、定制服务区标准化建设,实现监控数据的全面展示和导办询一体化的办税服务新场景。推出无感识别刷脸办税,系统将进入大厅的纳税人脸部信息、身份信息与金税数据库进行比对,自动将相关数据推送至自助终端、叫号机、业务前台,从而避免纳税人重复提供身份证件的繁琐操作;构建智慧云桌面系统,集成各类办税系统、网站和软件,满足纳税人多元办税需求;创建智慧办税微厅,涵盖登记业务、发票业务、税费业务和查询打印等功能,是纳税人自助办税(费)业务的“超级自助终端”。

  三是实现审批全程电子化。利用政务服务网获取关联证照数据,推动电子证照普及申领和“免证办”关联,结合事前辅导帮办、串并联网上审批、容缺预审,实现“五天四证”审批模式落地开花。格锐特二期项目,在开发区领办帮办、各部门辅导培训下完成了前期报建资料的准备工作,土地摘牌二天后就办理完所有审批手续,顺利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大幅缩短了报建审批的时限,实现了项目早落地、早开工,营造了良好的招商投资环境。


案例三 卢龙县创新设立“我来办”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添动力

  今年以来,河北省卢龙县进一步树牢“投资优先、项目为王”理念,创新设立“我来办”,全力破解各种“不好办”“不能办”发展瓶颈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全力促签约、促落地、促开工、促投产,形成狠抓投资、大上项目、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项目提速”压实责任“全力办”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相关县领导和27个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帮扶企业壮实力、纾困解难赢发展”活动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企业服务机构“我来办”,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帮扶企业壮实力、纾困解难赢发展”活动方案》,将帮扶工作重点放在89家四上企业、38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129个通过初评的拟建、在建项目上。同时建立“小升规”企业库,将26家“准规上”企业纳入台账,进行重点帮扶,分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帮扶。建立帮扶机制。全县26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发改、科技工信、住建等主要经济部门全部明确分包责任,形成每家企业一名分包县领导、一个对口部门、一个帮扶专班的责任体系。

  “发展提质”健全机制“主动办”

  畅通反馈渠道。设立企业帮扶热线电话,组建卢龙县企业家直通车服务微信群,畅通问题反馈机制,“我来办”办公室及时将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汇总、转办、督办,并将相关情况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确保企业反馈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实行限时办结。“我来办”办公室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登记,实行一企一档,并将企业反映问题以督办卡的形式转交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接到督办通知后应在3至7个工作日办结,并及时向“我来办”办公室和企业反馈问题解决情况;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提请县长办公会等研究解决。今年以来,已报请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议6次,向相关部门下发解决问题提示卡13期,为丰薯农业、晶维石材、领标科技、雅顺制衣等多家企业解决用地、用工、供气、用电、审批等实际问题20余个。三是定期回访调度。“我来办”办公室通过实地回访、电话回访、发放回访问卷等方式,对已办结事项进行随机回访,对行政机关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办理流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归纳总结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各单位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每月印发《工作通报》,并报送相关县领导。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通报全县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对帮扶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并听取各包联县领导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部署下步工作。

  “招商提效”优化环境“加速办”

  一是打造助企政策“高速路”。先后研究出台了《卢龙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服务措施》《卢龙县招才引智十条措施》《卢龙县促进就业创业十条措施》“三个十条”,为破解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供政策支撑。积极探索模拟审批、“容缺受理”新模式,完善“标准地+承诺制”机制,工业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限压缩至25个工作日,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二是推介惠企政策“直通车”。梳理了各类惠企政策,推行认定类、指标达成类政策“免申即享”,让惠企利民政策直达企业。明确六类“优秀人才”标准,从住房、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保障各类企业用工,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对初次创业者、吸纳就业的企业提供各类补贴、贷款等扶持,并支持县职教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和“学徒制”培养模式,保障就业及企业用工。今年以来,全县完成退减税合计金额1382万元。三是架起活企政策“立交桥”。“我来办”办公室定期组织县内相关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融资问题,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零距离”服务小微企业。今年以来,共为30余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超过 4.5亿元,打通了企业成长壮大的金融血脉。

  “管理提升”破除梗阻“廉洁办”

  在全县开展以“四深化、四整治、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行动,公开发布专项重点整治问题和举报渠道,重点整治工作落实不力、担当作为不足等作风顽疾,坚决铲除影响县域营商环境的“绊脚石”“中梗阻”。对个别企业反映的“吃拿卡要”“选择性执法”等问题,不仅交由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还在县政府常务会上公开通报批评。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多头执法”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专门制定了《入企检查公示备案制度》,在“四上企业”中设立“企业宁静日”机制,统筹各执法监管部门执法行为,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切实为企业减负,倾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


案例四 石家庄鹿泉区:智慧政务赋能营商环境

  一、工作背景

  鹿泉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依托于鹿泉区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PPP项目,以鹿泉区行政审批局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便民利企为导向,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打造网上平台、实体大厅、管理机构“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管理模式,构建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智慧政务”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区级政务服务部门统一工作门户,采用“一门户+12中心+N应用”的框架设计,开发鹿泉区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助力提升政府内部数字化管理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数据安全等服务能力。一是实现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管大厅、管部门、管人员、管事项、管业务、管数据、管材料、管档案、管物流等;二是实现多政务服务部门的业务协同和统一监管,横向拉通各区直服务部门,纵向统筹乡村两级政务服务机构,做到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统筹监管;三是通过政务数据的归集、管理和可视化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实现业务流转过程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查看和智能预警,通过数据挖掘和优化,提出业务优化模型。四是实现集成服务,将已建设的省、市级政务服务应用平台、区级自建系统等实现有机集成整合,实现“单点登录、全部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二)全力推进政务大厅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创新打造鹿泉政务服务“数字大脑”和“业务中枢”,为全国亮出数字政务“鹿泉名片”。实施线上线下业务数据台账电子化管理,政务数据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统一维护,也可将的业务动态数据诸如接待量情况、办件量情况、办件进度情况、评价请况、叫号排队情况、热门事项、市场主体情况等进行政务公开和可视化引导服,并以台账管理为基础实现数据分析、智能预警与科学决策。

  (三)参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要求,对鹿泉区政务大厅服务终端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深度打造区级数字化政务服务大厅,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及满意度。鹿泉区行政审批局把咨询引导区、等待休息区和政务公开专区高度融合,创新性地做到“三区合一、集约共享”。在办事群众等待休息的同时可轻松了解政务信息,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临时办公、政策学习、饮水洽谈的舒适环境,极大提升了办事人体验。同时,配备了自助查询机、IPad触摸屏、政策信息宣传屏、电子阅读屏、茶水机、打印机等服务终端,政务公开专区的整体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服务审美。

  (四)基于河北省政务服务网、冀时办APP、区行政审批局微信公众号,深化完善网上办事功能,为办事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一是优化完善“鹿泉区行政审批局”微信公众号,增加“我要预约”、“我要办事”、“进度查询”、“我要咨询”、“办不成事反映”模块,开发“云预约”、“精准化办事指南”、“快递代办”和“小鹿在线”7*24小时智能云客服小程序等特色功能服务。二是优化完善河北省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APP鹿泉分厅门户,个性化开发“线上预约”、“快递代办”等功能服务入口,形成多样化、便于群众理解的交互方式,让办事人快速定位到办事项,提升鹿泉区分厅网办服务能力水平。三是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网办服务新模式。升级改造河北省政务服务网鹿泉分厅和冀时办APP的办事指南模块,结合电子证照库和电子材料库应用,实现办理材料的精准化和定制化;推行网上智能申报,缩减申报材料,简化申报流程,实现群众对我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的“表单零填报”和“材料零上传”;依托智能AI审批系统,实现“无人干预审批”服务,为窗口工作人员减负,有效快速提升审批时效。四是优化完善网上评价服务,形成多渠道、多环节、多维度的政务服务评价体系。

  三、工作成效

  (一)构建了统一工作门户

  鹿泉区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建成后,已集成对接市级平台3个,区级平台6个,嵌入省级平台链接3个,各模块应用已全部上线。平台服务政府用户200余人,覆盖区直部门7个,覆盖下辖乡镇13个,产生内部数据量20多万条。强化政务大厅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服务政府用户180余人,覆盖部门数8个,服务办事群众17000余人,成功构建了鹿泉政务服务“数字大脑”和“业务中枢”。

  (二)政务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1.专区服务智能化。在鹿泉区服务大厅的企业帮办专区和工程项目帮办专区,配置了多台自助填单机设备和业务导办信息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自助式帮办服务,并通过数据对接建立帮办区服务台帐,定期统计、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共性问题,提升服务便民化水平。通过实施专区智能化服务,为6200余名办事群众提供了智能帮办服务,研究解决各类问题36条,进一步提高了专区服效能。

  2.审批材料电子化。实施了申报材料电子化,实现了申报材料数据归集、高效搜索、权限机制 ,提供查看、预览、共享导出、外发、打印、下载、操作水印、版本管理等功能。同时,实现了部门材料数据统计、部门材料变更统计、材料利用统计、材料区域数量、区各服务点的电子材料入库总量等数据智能分析。截止目前,材料系统已归集25000余条材料数据,企业群众提交材料减少40%以上。

  3.政务客服无人化。配备“小鹿”智能客服机器人,通过后端多种场景化配置,为办事群众提供主动迎送宾、中心导航、语音取号、各类业务咨询、互动式交流、智能导办、汇报讲解等服务,可通过与办事群众屏幕互动、语音、手势执行任务。截止目前,“小鹿”智能客服后台各类事项、知识库维护量已达到11000余条,引导办事群众13000余人次,开展互动查询3800余次。

  4.区镇线上预约一体化。通过搭建区镇一体化云预约管理平台”,实现了区政务服务大厅和各乡镇政务大厅的“叫号排队系统”对接,促进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解决预约、取号、评价之间的数据联动和业务联动问题,推进线上线下集成融合。

  (三)政务效能得到快速提升

  1.开启“线上快递”代办服务新模式。通过建设“快递代办”系统,建立“网上申请、委托代办、快递送达”的服务体系,推动区、乡镇、村三级政务业务的快递代办服务,全面实现自助打证与免费邮寄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共为2300余人开展了企业证照、教师资格认定等证照免费邮寄服务,减少群众跑办次数5300余次,节省群众邮寄费用30余万元。。

  2.上线“小鹿”7*24小时智能客服。通过建设完善“小鹿”智能客服小程序,开创了7*24小时政府“不打烊”服务新模式,快速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新水平。截止目前,平台在试运行期间已收到用户300余人,共计2000多条的咨询记录。

  3.拓宽政务服务网上应用。一是搭建远程踏勘平台开通了远程踏勘平台,对劳务派遣经营许可、出版印刷许可等34个事项实施了线上远程勘验,申请人与踏勘人员通过视频方式进行要点审查和现场确认,实现了勘验过程公开透明、在线反馈、全程留痕。平台在试运行期间为50余家企业实施了远程踏勘。二是推行远程认证服务。针对部分事项需要人员现场认证的环节,开通微信小程序网上认证、在线办理。如教师资格认定线上完成认定1061人,线上认定率达86%,实现了“不见面、少跑腿、快办事”。三是企业开办业务实现全流程智能提速。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设立的网上申报智能帮办、AI智能审批、智能督办、就近取证或证照免费寄送、新设立企业政策套餐寄送等全流程、全链条的一体化服务。截止目前,已实现智能申报企业86家,AI审批核准通过的79家,产生督办件7件,免费寄送服务企业64家。

  4.实施证照到期自动提醒服务。开发了企业证照到期智能提醒系统,将证照超期人工主动提醒升级为系统发送短信提醒,系统会定期自动、批量、精准地推送到证照即将到期企业负责人手机上,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现证照的到期自动提醒。截止目前,短信主动提醒服务已覆盖8个部门75个事项,对783家企业实施了自动提醒,基本杜绝了证照超期问题。


案例五 雄安新区:数字化服务打造一流招投标市场环境

  为全面提升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为市场主体减负增效,同时积极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各类建设项目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以“互联网+政务”为改革方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数字赋能、系统推进,对标国内先进地区,自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以来,不断推进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为新区打造国内一流招投标市场环境。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41号)提出了“坚持服务高效,推动平台利企便民”的政策导向,要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定位,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推行网上办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大面积爆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发改电〔2020〕170号)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

  雄安新区出台的《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新区要建立雄安新区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加强招标投标信息化建设,推行全程电子化招标投标,从制度层面对践行“互联网+招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大规模实质性建设和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雄安新区又提出了“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建设”的工作理念,全力推动各重点工程项目如期开工,确保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双胜利。

  为积极化解现场开标带来疫情防控风险,雄安新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改革方向,创新搭建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并常态化运行,避免了聚集性的市场交易活动,提高了招投标交易的工作效率。区别于其他省市的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主要用于某一个行业或专业,雄安新区充分利用“大部制”管理以及招投标综合监督的制度优势,在工程建设的全行业、全领域均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并且在短时间以内快速形成了常态化运用,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新举措

  (一)实现京冀两地CA数字证书兼容互认

  在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中,数字证书(CA)是投标企业的数字化身份象征,是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要件,按照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河北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接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CA证书互认平台的通知》(冀政务办(2019)143号)要求,目前新区支持7种CA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可支持雄安、北京、河北三地区7中不同类型CA数字证书。同时,新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实现了京津两地CA互认,市场主体可登录新区服务平台,进入“交易平台”模块,选择“CA证书登录”,点击“CA证书申请”,在首页选择“在线新办”办理雄安新区CA证书。持有北京地区或河北地区CA证书的市场主体可按照《CA互认绑定和最新版驱动下载操作手册》完成CA互认相关操作。

  (二)统一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

  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2020年版),自2020年10月10日起在新区范围内施行,电子文本可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下载。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2020年版)以国家已发布的九个标准文件为基准,以满足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要求为抓手,按照工程、货物、服务、投资、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类别编制,分别为《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选择投资人标准招标文件》《简明标准施工招标文件》《标准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标准设备采购招标文件》《通用标准招标文件》《全过程咨询服务标准招标文件》《标准材料采购招标文件》《标准监理招标文件》《标准勘察招标文件》《标准设计招标文件》,共12册。

  公开发布的标准招标文件充分结合了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和招标方式等实际特点,基于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模式进行编制,契合了最新的招投标法修订方向和雄安建设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电子保证金为投标人信息加密

  保证金递交环节能够掌握参与投标企业的名称信息,是各方主体“围猎”的重点,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的电子保证金系统通过应用虚拟子账户技术为投标人信息进行加密。一方面,在每个项目的投标报名环节中,投标单位可通过该系统获取随机生成、各自唯一的保证金账号用以提交投标保证金,强化了投标人名单管理,降低因保证金收取工作泄露投标人名单风险;另一方面,保证金系统会将投标企业汇款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其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注册市场主体信息时填写的银行账户基本户信息进行比对,从而保障了企业缴纳保证金的有效性。投标保证金递交过程中还采用“主+协”模式,即将投标保证金递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开标前投标人可以自由选择一家协办行递交投标保证金,开标结束后汇集至主办金融机构账户内统一管理,相当于在金融服务方向为投标人信息再上一把锁,杜绝投标人信息泄露风险。

  (四)不断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

  一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工程建设全行业全领域的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和常态化远程不见面开标,交易信息全过程留痕、可溯可查。二是技术赋能智慧评审,印发《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招投标工程量清单应用软件数据交换标准》,开发“电子清标”“特征码识别”“专家打分畸高畸低预警功能”等功能,有效提高评标委员会在评标环节甄别围标串标行为的能力。三是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信用评价得分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实现电子评标系统于施工总包单位信用评分系统联动,加强信用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四是扩大信息公示范围,推行招标计划公示制度、延长招标文件获取时间,将专家匿名打分信息进行网上公示,打造阳光透明交易平台,以公开促公平。

  三、应用成效

  (一)交易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助推新区大规模建设和疏解落地效果显著

  自2019年交易中心成立至今,累计服务保障2474个公共资源项目完成交易,累计成交金额超3151亿元。2022年以来,保障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星网等数个疏解企业以及国家电网、国家能源等10余个市场化项目完成招标,与北京四所高校建立对接机制。保障容东、容西物业类项目进场交易,完成新开办学校基本教育教学设备采购等重大项目采购任务,切实保障了新区重点项目疏解项目建设时序和居民回迁进度。

  (二)交易主体活跃度不断增强,国有资金节约效果显著

  2019年至2022年新区交易平台市场主体注册量平均增幅在40%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3978(更新-受理)余家,市场主体参与度、活跃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增强,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累计节约资金839亿元,结余率22.6%,政府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交易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提升效果显著

  新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化,取消标书售卖费用,开展常态化不见面开标,平均每个项目为每个投标人节约交通、住宿等成本2000元。探索金融机构电子保函应用,累计开出电子保函12000万余元,切实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为市场主体减成本卸负担。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