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已经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领导小组办公室
(代章)
2024年5月13日
广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
为明确我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加快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全力建设全国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制度供给
(一)优化产业发展总体制度设计。
1.研究形成全市统一的产业话语体系,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按照“成熟一个,确定一个”原则,筛选我市需重点配置资源的产业清单,做好产业赛道和产业领域选择,引导各区错位发展。
2.研究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明确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需求,做好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各类要素资源支撑保障。
(二)建立健全高水平产业空间保障制度。
3.制定高水平产业空间建设工作指引,瞄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细化层高、单层面积、荷载等定制化产业空间建设标准。
4.出台优化产业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研究推出产业空间租赁、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原则,推动形成“低成本、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好、运营优”的产业空间新优势。
5.围绕广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制定并定期发布特色产业园目录。
6.推出园区产业用地项目准入管理办法和实施标准,加强产业导入管理,推动“园区产业化、产业园区化”。
7.建立健全全市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和评估分析平台,展示工业用地用房供应信息。
8.探索以需定供、定制化设计等方式,打造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标准厂房。
(三)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机制。
9.开展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从研发端向企业端转化的相关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技术经理人、行业协会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10.梳理评估全市中试平台建设进展,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目标,研究推动全市中试平台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
11.探索建设覆盖全市的中试服务共享网络,形成涵盖解决方案、需求发布、典型案例等功能的中试服务体系,促进中试服务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
12.以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应用为着力点,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资本赋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四)“数”“碳”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活”起来。
13.研究制定引导传统产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政策举措,完善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
14.用好公共算力、储存空间等公共大数据资源,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促进产业互联网赋能线下实体、消费互联网赋能线上品牌销售。
15.研究传统产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引导政策,推动制定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积极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
16.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研究建立绿色低碳园区建设运营新模式。
17.开展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积极创建广东省低碳试点示范区。
(五)政策协同推动新兴产业“强”起来。
18.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完善相关法规、标准,瞄准产业发展堵点痛点,研究出台各产业精准扶持政策。
19.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跨境金融、人才集聚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自主权和改革试点。
20.建立并动态更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和公共支撑项目等重大项目储备库,跟踪重点企业、项目发展情况。
21.根据发展实际调整完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导目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
22.依托各区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构建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能力、制造体系、应用场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小时科研圈”“1小时产业圈”。
23.率先在低空经济领域探索突破,研究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低空空域改革方案,出台精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推出企业引培、人才引进、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及平台打造、运行保障及管理等方面措施。
(六)前瞻布局推动未来产业“立”起来。
24.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外脑”,对全球前沿技术进行预见,研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25.梳理广州在技术策源驱动、场景牵引带动两方面的基础优势,围绕未来生命健康、未来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出行五大领域15个细分方向,开展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和政策研究,提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措施。
26.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在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要素保障、生态构建、产业治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先行先试,构建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27.研究推进设立市级天使投资基金,聚焦前沿科技、未来产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8.优化我市国有风投创投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差异化考核、激励、容错、追责、返投等机制,激发国有风投创投机构的积极性。
29.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推进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
30.以南沙、黄埔、花都道路测试先行区和混行试点区为引领,推动自动驾驶相关立法,在车辆测试、上路通行、数据安全、高精度地图管理等方面明确制度标准。
(七)优化产业链大招商新机制。
31.全面系统梳理全市招商引资政策,研究提出新时期完善我市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的有关工作意见。
32.加强产业规划研究,联合“链主”企业绘制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环节招商图谱,增强靶向招商精准性。
33.研究推出多层次产业人才激励政策,建设涵盖就业中介、房屋居住、生活服务、商业配套为一体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招商新模式。
34.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平台整合产业信息资源,健全场景供需对接机制,定期遴选发布各产业链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以应用场景优势吸引创新主体落地。
35.聚焦招商对象诉求,梳理并填补产业细分领域政策法规空白,带动产业上下游精准招商。
二、紧盯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服务供给
(八)优化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
36.制定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最大限度提升项目引进、拿地开工、竣工投产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效能。
37.项目引进阶段,根据选址区位、产业需求、规划指标等因素,研判潜在风险瓶颈,提前拿出解决方案,为项目量身订制个性化筹建报批流程,建立项目开工要素保障清单,安排专人“全程领办”,做到“引进即筹建”。
38.项目拿地阶段,全面实现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人防工程报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五证联发”,做到“拿地即开工”。
39.项目竣工阶段,研究推广增城区“关键项验收”经验做法,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做到“竣工即投产”。
(九)打造适应产业变革的数字政府服务新模式。
40.建设数字政府创新应用平台,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生产力。
41.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四化”)赋能行动,持续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综合性评估诊断,“一企一策”推动企业集成应用创新,以点带链、以链带面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42.发挥税收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作用,通过发票往来数据信息,建立“链路预测产业导航”服务系统,分链条绘制产业链图谱,助力各产业链针对重要节点精准提供政策供给、集聚要素资源,助力招商部门开展产业链“靶向招商”。
(十)优化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
43.组织开展物流—制造供需对接,推动制造业重点企业和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企业就物流产品服务、优势及需求进行交流匹配。
44.精准发展适合广州产业需求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产品,打造“交通+物流+产业”枢纽经济。
45.推出精准支持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建设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
46.研究推进穗港澳海关风险监测信息互通,优化“广货”经港澳“卖全球”的实施路径。
47.积极对接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推动制定跨境电商带电及化妆品弱磁类货物试点落地,支持美妆品、药品等商品快速通关。
(十一)持续打造公用基础设施服务标杆。
48.巩固提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六联办”(联合报装、联合踏勘、联合检验、联合账单、联合缴费、联合过户)服务成果,探索联合外线工程审批、联合能效评价。
49.进一步打造电力服务产业发展标杆,按照不同行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需求,梳理全流程服务接触点,制定个性化用电报装办理指引,区别时间节点和用电负荷特性,提供差异化服务策略。
50.推动电力主动服务深度融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通过信息共享、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优化企业电力接入程序。
51.发挥在全国率先完成5GRedCap网络部署基础优势,大力推动5G新基建,深入挖掘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汽车、5G+智慧能源等融合应用场景,建设互联网极速先锋城市。
(十二)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新格局。
52.引导法律服务资源更多融入实体经济领域,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法律服务”,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法治与产业深度融合。
53.精准定位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涉法风险,瞄准企业、园区具体法律服务诉求,提供更多风险预防、权益保护等“前置主动”型法律服务。
54.积极回应市场主体解纷需求,深化制度规范化建设,提高司法公共服务质量,推动解决商业纠纷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55.健全与破产审判规律更契合的办案体系,提升破产审判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56.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构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人民调解、商事仲裁有效衔接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纠纷解决效率,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
(十三)更大发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57.全面提升“信易贷”服务质效,健全“平台+政策”“平台+担保”“平台+风控”等机制。
58.深化“信易贷”平台与银行金融机构务实合作,促成融资额突破2500亿元。
59.探索打造科技型企业专项融资产品,提升“民营经济”“百千万工程”专区成效,增设“绿色生态”专区,推动搭建市级各类风险补偿资金的线上统一入口。
60.拓展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应用范围,推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与行业信用评价深度融合,全面推行“信用风险分类+”全领域智慧监管模式。
61.高效办好信用修复“一件事”。
三、围绕降低综合成本优化要素供给
(十四)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方式降低企业拿地成本。
62.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
63.采取分层供地模式,将较大面积连片土地出让给“链主”、优质企业,对产业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保持用地性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将一定比例物业产权分割转让给产业链合作伙伴企业。
64.加强存量优质企业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切实保障其用于扩大投资的用地需求。
65.强化“净地出让”,加强供应土地权利清晰、规划条件明确、安置补偿落实到位、没有法律经济纠纷、具备动工开发必需基本条件的“净地”。
66.选定一批“产业保障房”项目试点地块,加快推进只租不售的标准厂房建设。
(十五)加强劳动力要素综合服务保障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67.建立用工保障专员与重点企业“一对一”对口联系制度,以及重点企业(项目)用工保障首席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驾护航。
68.健全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分类保障机制,符合保障性条件的入读公办学校, 引导其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积分入学申请和报读民办学校。
69.各区结合实际扩大辖区保障性入学范围,探索仅凭有效期内《广东省居住证》即可参加当地积分入学申请。
70.扩大就医信用无感支付受众范围,争取2024年基本实现市内三级公立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
71.阶段性降低职工医保用人单位缴费费率,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保障水平。
(十六)强化资本要素供给降低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72.发挥年度总额度最高10亿元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对合作银行发放符合条件的普惠贷款风险损失按规定给予补偿,进一步鼓励银行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73.鼓励有条件的各区出台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与市级普惠机制形成政策联动或补充。
74.加强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推广,鼓励银行机构聚焦普惠金融和民营小微等长尾客户群体创新金融产品。
75.持续实施产融对接“金桥工程”,积极推广“粤信融”“信易贷”“中小融”等线上产融对接平台。
76.完善市、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广州市融资再担保公司和各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对接国家、省担保基金,加强对符合条件的民营小微企业增信支持。
77.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开展见贷即保、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引导担保费率逐步降低。
(十七)加强技术要素改革降低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本。
78.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支持“链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79.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和科技成果尽职免责工作指引,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活力,免除科技成果转化后顾之忧。
80.面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实验室等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机构探索若干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新模式。
81.研究制定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政策,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概念验证及商业化开发等服务。
(十八)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降低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本。
82.分类分级培育技术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的“四化”平台。
83.打造融合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四化”试点示范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质增效。
84.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为牵引,探索带动产业数据入场。
85.推进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广州数据交易所,推动区服务专区落地,为广州各区企业提供数据交易链式服务。
86.加强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协同,大力推进“数据要素×”行动,探索通过数据要素驱动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87.充分发挥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智慧城等区域数字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进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
四、提升营商环境改革重要平台能级
(十九)南沙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行区。
88.聚焦“大招商、强筹建、优服务”,持续优化南沙“四链”融合政策体系,强化招商引资体系建设,定制以“芯晨大海”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产业版”营商环境。
89.加快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健全实体化运作机制,加快引入一批国内外专业服务机构,拓展全链条企业服务功能。
90.积极推进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围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海洋科技创新、先进技术应用等11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落地一批首创标志性成果。
91.实施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简化建设用地报批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耕地保护和更高效率的土地资源利用。
92.开展国际人才职称评价试点,率先在建筑、交通工程领域建立国际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创新与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93.深入实施港澳青年“五乐”行动计划,高标准运营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总部基地,持续完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矩阵。
(二十)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营商环境先导区。
94.聚焦生物技术、集成电路、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持续推进招商筹建“123行动”,进一步强化“三城一岛”空间互融、产业互联、发展互动,打造广州产业营商环境示范标杆。
95.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创中心战略引领,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
96.提升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试点开展“经费包干制”,打造成果转化最佳地。
97.深入实施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综改试验,加快实施专利导航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
98.加强数字经济、大数据、算力算法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99.实施新质生产力制造空间建设行动,制定特色产业高标准产业空间建设指引。
100.按照“一街(镇)一特色”发展思路,建设一批高质高产特色产业园,推出产业保障房和工业限价房,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空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