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7月11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河北卷2022》选取了29个数字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从创新改革视角讨论数字技术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
案例六 “数字巨鹿”创优营商环境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
巨鹿县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把“数字巨鹿”中国式现代化巨鹿实践场景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路径,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创建“阿里巴巴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巨好办’综合治理平台”新体系,靠一流的营商环境破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基层治理提质、网络安全提效。经验做法入选小康2021年“数字治理”先进案例,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河北新闻联播等相继报道。巨鹿县获评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河北省数字生态“十强县”、省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示范点。
建强数字基础设施孕育数字技术动能
强化政府搭台意识,将数字化纳入全县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巨鹿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搭建统一平台、网格架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建立数字综合管理平台。高标准建成县大数据发展中心,配齐大屏指挥系统、云计算平台(64集群)、存储(10PB级)、电子沙盘和多套视频会议系统等,强化硬件设施支撑。成立集网格管理、督导调度、协调联动于一体的县调度指挥中心,列为常设正科级事业编制机构,财政列支建设和运行经费,强化人、财、物要素保障。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域内260公里专线光缆铺设,乡镇机房(乡镇数字网络机房)实现全覆盖,城乡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其中,126个小区已加装千兆宽带,开通5G基站157个,县城主城区和重点村庄5G网络实现全覆盖。同时,基本实现“天网工程”县域全覆盖、智慧安防重点小区全覆盖。
加快数字应用互联互通。构建县城“党委+党总支+社区工作者+小区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网格员”的“六位一体”和农村“县—乡—村—网格—户”五级全覆盖数字化组织架构。搭建“巨好办”综合管理平台,建立部门管理、乡镇管理二级平台,打造全地域、全领域的数据共享、传输、反馈一站式服务。目前,社会综治、防贫预警管理、疫情防控、智慧党建、数字城管、智慧环卫等20余项应用已实现共建共用、互联互通,正在着力打造全地域、全领域的数据共享、传输、反馈一站式服务。
创新解决问题路径打破惠企发展壁垒
聚焦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题,强化便民利企贴心服务,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惠企政策发布平台。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县已出台的惠企政策,形成政策清单,提供在线检索、匹配服务功能,根据项目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等精准推送。符合条件的免于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确需申请的,合理设置申请条件并列出清单,实现“一次申报、快速兑现”。每条惠企政策附相关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帮助企业项目兑现政策。二是创新推动数字便民惠民。依托智慧巨鹿平台,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群众不跑腿、不见面也能办成事,全县1287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可办事项比例100%。依托河北基层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全县共建立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38万份,建档率达到97.61%,开放后的健康档案居民可通过手机查询。三是设立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在全县各行业选取20家企业,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统一发放联系卡,张贴二维码,定点监测执法部门吃拿卡要、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一经发现从严从重从快处置,并定期梳理汇总数据,开展评价分析,找出规律性、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四是加强区域营商环境监管。设立“码上监督”应用模块,分设营商环境、村集体“三资”、招投标、“四风”等四大问题板块,群众反映的问题直接转县纪委认定,一经查实从严从重从快处置。设立“我要建议”“我要投诉”应用模块,鼓励群众发表意见建议、行使监督权利,听民声、汇民智,努力打造多方主体参与营商环境监管体系。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培育工程,先后制定《巨鹿县电子商务奖扶措施》《巨鹿县跨境电商奖扶措施》等,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阿里巴巴兴农脱贫“村播计划”试点县、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等。一是推动数字经济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通过阿里巴巴和巨鹿县电子商务协会合作成功引入巨鹿优品研究所,为金银花等巨鹿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新开发金银花茶5分钟销售上百万元;成功建设全市首家天猫原产地商品旗舰店,借助阿里巴巴电商矩阵优势,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超2千万,金银花水企业销售额实现5倍增长,2021年全县电商零售额达到15亿元,增长25%。二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工业融合发展。依托县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工业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线上交易,进一步拓宽橡塑制品、医疗用品、机械设备等工业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县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入驻企业2家,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0家。上半年,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商交易额达到6174万元。三是推动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依托阿里巴巴特派员驻县优势,全省唯一阿里巴巴客服县项目在巨鹿成功落地,通过“数字服务业人才技能+实践结合培训”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现有员工200人左右,部分员工实现月收入过万。
做强产业发展支撑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坚持靠数字化打通产业发展堵点,以提升产品品质为切入点,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突破口,打通物流通道,叫响巨鹿品牌,努力打造强产业、促振兴的示范样板。一是畅通产品溯源渠道。结合巨鹿金银花、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智慧农业”应用模块,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从种植、生产、加工到储运、销售、认证等全链条监管,从育苗、施肥、土壤、采摘等各个环节推广标准化、程序化、基地化模式,实现农产品有效溯源,以标准化、程序化、基地化模式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新高地”。二是畅通县内消费渠道。围绕解决本地群众“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问题,建立全民创业交易平台,以村集体公司和本地龙头企业为“单元”,建设生鲜、水产等本地农特产品直采基地,打造本地标准化的特色产品,上架到“巨好办”APP进行售卖。与阿里巴巴合作,引入专业营销团队,统一策划,商品直播定向发送指定人群,宣传精准推送,广告定向投放,畅通本地产品县内销售渠道。三是畅通物流配送渠道。打造集快递收发、团购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电商综合服务站,与各大物流公司开展合作,在村便民服务站设立“巨好办”应用模块,为群众免费提供快递代收业务,网格员负责配送到户,实现快递收发“不出村、不出户”,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四是畅通产品推介渠道。筛选品质优、销量好的产品,进行达标认证,赋予地标产品,推荐上架到天猫平台“巨鹿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销往全国各地,引领农特产品向高质量发展,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开启全面乡村振兴新动能。
筑牢数字安全防线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严格数字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先后印发《大数据发展中心网络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大数据发展中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巨鹿县规范企业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专件,制定数据安全系列地方标准,落实人财物各项保障,形成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四梁八柱”。成立网络安全检查组,通过技术检测、查阅档案等方式,对各单位防范网络攻击篡改、防范数据被窃取、防范邮件攻击等进行检查,并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数据安全。成立“巨好办”平台信息数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各环节安全管理措施,加装防火墙、全流量威胁分析、全网行为管理、基线核查、运维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审计等设备,达到“三级等保”防护能力和水平,实现信息数据安全有效管理。
打造新媒体矩阵品牌。发挥全市新媒体矩阵工作试点县优势,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帐号,深入开展“讲好巨鹿故事”活动,不断增强巨鹿美誉度。“巨鹿发布”微信公众号被评为2021年度省政务新媒体十佳帐号,多次夺得全省县级政务微信排行榜第一名;“巨鹿组工”微信公众号多次位列“河北省党建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前列。“巨鹿网”微信公众号被确定为河北省自媒体“百佳号”。巨鹿县经验做法在全省政务新媒体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严厉打击网络生态乱象。建立巨鹿县互联网联合管理执法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涉网络综合治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和会商处置制度,成立县网信公安联合执法办案点,开展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巡查工作,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加大对网站及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的巡查力度。大力开展数据信息安全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整治“饭圈”乱象、网络沉迷、网络水军、流量造假、网络“黑公关”等突出问题。2020年以来,对32家自媒体、违法违规网站等进行约谈,关停违法违规网站18家;上报涉网络文学淫秽色情类有害信息60余万条,上报政治类有害信息线索5000余条;侦破网络赌博、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信息等涉网犯罪案件120余起。
案例七 保定市“三维双驱”全链化助企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保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部署要求,保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导搭建“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聚焦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政府看得清”、“企业用上”、“帮扶落得实”三个维度,以数字化赋能“放管服”改革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助推工业老城转型升级“双向驱动”,探索出一条具有北方特色的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的新路子。
一、典型做法
(一)避免重复,统筹统建。2022年9月29日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注册企业达到86019家,注册包联帮扶人员为23871人,总用户数达到11万,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线上助企服务平台。保定正在全力打造“7+18+N”现代产业体系(“医车电数游”等7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精准医疗等18个重点产业链,N个县域特色产业),在数字保定建设的大背景下,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市级整体谋划、统筹统建、统一标准规范,区县复用市级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坚持协同创新发展,助推传统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产业集群,县市协同。平台规划九大组合服务,构建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基于保定市22个县域产业集群的深度调研,提取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共性要素。市级统筹统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物联网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电商平台、企业能源管理平台、电商数据指挥中心、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培训体系、线上淘大培训课程体系等九大组合服务,构建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22个县依据市级的企业服务白皮书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手册,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在结合县域产业特点,复用市级平台与资源,通过引入服务商落地,以服务推动转型和创新。
(三)聚焦企业,精准触达。通过招商数字化平台,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意向投资商、招商主管领导、招商一线负责人等三类不同群体,实现招商全过程可管控、可量化、可考核。其中,针对意向投资商,可对其关注的投资政策、环境、产业链配套资源做到一目了然;针对招商主管领导,可实现招商前的本地产业分析、招商中的宣传推介、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商项目管理调度以及招商后成果成效监测、全局统览;针对一线招商负责人,可实现全国资源分布布局的监测,精准筛选潜在投资群体,并通过多种渠道对接触达。
二、实施成效
(一)政府看得清
1.看数据,监测产业运营指标。可监测GDP、工业生产总值、区县产业数据、重点行业发展等宏观数据,统计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对标同类地市数据。监测27个县域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相关数据,重点项目动态和项目进展,根据监测数据,生成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报告、区县和行业分析报告。
2.看市场,洞察全域电商行情。分析保定企业在全网的销售数据、国内省内排名及变化趋势,区县细分数据,细分类目的占比等。生成定制化电商产业分析报告,辅助主管领导指导电商发展和制定政策。
3.看集群,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市企业数字化现状摸底数据,提供三项核心服务:为市县两级工信系统推动产业数字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依据,助力一群一策的规划与实施落地;为企业输出一企一策,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为解决方案厂商精准推送企业需求,提升服务方效率。
(二)企业用得上
1.用平台,助力企业数智融合。保定是河北省第一个建设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的地级市,标识解析是保定制造的数字身份证,让保定制造的商品在全国实现跨行业跨区域标识解析追溯,节点为区域内产业集群提供标识接入服务,重点打造汽车、纺织、箱包等产业集群标识应用标杆。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要素:生产、采购、金融、工业互联、数据接入、能源管理、商机拓展等,用统一的平台支持企业发展,普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通过能源管理平台,对企业用电的精细化管理和用电安全管理,为企业平均节省用电成本5-15%;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包括物联网、数据建模、仿真、数据治理、算法模型库等一系列资源供企业免费使用;通过区域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免费在平台展示产品、获取商机,发布采购需求,可实现线上招标采购。
2.用金融,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结合数字保定建设的政务数据治理,涉企的公积金、社保、税务等数据,助力银行便捷获客,平台为银行、企业提供双向撮合服务,实现银行精准获客、企业轻松获贷,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3.用人才,破解企业用人短板。与河北软件学院共建考试认证中心,培养大数据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企业云中课堂,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线上的电商运营、企业管理、组织效能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的免费课程。课程上线一个月以来,上千家企业访问学习,己惠及数万人。此外,联合企业家协会、保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生态,以线下活动、企业问诊走访等多种形式送课上门。
以河北鑫宏源印刷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中国药品印刷包装行业排名前20.是第一批参与工信局数字化建设的企业。通过近2年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项目资金投入率减少50%,资金效率提升,产品追溯率达到100%,流程全部实现数字化。而人员减少25%(16人),人效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帮扶落得实
1.送政策,“千人千面”主动推送。市工信局、数投集团联合建设“政企通”服务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平台为企业“千人千面”主动推送、精准解读惠企政策,平台与各相关委办局政策审批兑付系统对接,可实现企业在线申报办理,线上政策兑付。从“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2.送服务,畅通企业沟通渠道。保定市委组织部、工信局、数投集团联合建设“助万企”APP,创新的构建了线上政企“连心桥”,是政府实现高效、精准服务的有力抓手。诉求提出12小时内即可实现企业包联人和企业负责人的对接联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县本级无法解决的会第一时间上升至市级专班协助解决,问题不关闭、督办考核不关闭。平台上线试运行不足一个月时,就接到企业150多件诉求,企业诉求的事后评价满意度接近100%。
三、经验概括
(一)市县联动效能升。保定被评为国家首批数据资产评估城市,市级侧重基础建设与规范引导,围绕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统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素,结合全市产业数据沉淀,探索数字产业化、数据资产服务领域的创新。县域侧重资源复用与业务创新,围绕产业数字化改造与升级,充分复用市级基础设施,助推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县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从前期需求调研、设计,到建设上线、为企业提供运营服务,少则一年,且县域建设成本均达到千万级。此次市级统筹建设,县域复用,建设周期从一年以上缩短至1-2个月,从千万级的建设成本,到仅需百万规模招引本地服务商,即可实现从复用和运营服务,节省80%以上的基础投入,而公共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二)服务触点助万企。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基础平台应用,对部分传统企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通过“政企通”、“万人助万企”主动服务企业平台触点,让企业切实能接触、使用平台,用数字化工具与方法落实中央、省市稳住经济大盘系列会议精神和一揽子政策措施,助企纾困、提升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三)服务模式“全链化”。保定市创新提出了“无事不扰、不叫不到,有求必应、一呼百应,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政府服务理念。通过“助万企APP”将大幅提高助企帮扶效率,助力保定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助万企APP”可扩展的特性,上线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企业信贷、法律援助等一系列”全链化”服务模式。采取入企核实、电话抽查、调取包联手册等方式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切实提高包联成效和企业满意度,把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考用结合,实行任务、责任与考核结果、评优评先“双捆绑”“双联动”,努力营造人人服务企业、处处支持企业的浓厚氛围。
四、启示借鉴
(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新路。数字经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动力源,保定市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保定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上集中发力、奋力赶超,助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之城建设。保定市产业数字化平台的搭建,立足保定,服务京津冀,为十余万的企业提供了精准服务,成为促进区域内企业互助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服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乐凯集团”等保定“八大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由前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曾是保定几十年的历史荣光,但整体上转型升级的挑战仍然很严峻。保定市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工具和数据为支撑,提供招商、项目运行监测、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链路服务,可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强力助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帮助解决各类基础性、瓶颈性等问题,提供产业数字化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对其它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城市有借鉴参考意义。
(三)打造保定雄安一体化营商环境。保定与雄安新区同根同源、水乳交融,区位优势明显,蕴含巨大投资机遇。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抢抓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可以更大力度推动京雄保营商环境一体化,让京雄保一体化的营商环境成为保定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最鲜明标志。
案例八 邯郸市峰峰矿区“新窗口”解决“老问题”
一、制度简介
“办不成事找我”窗口,是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提供的兜底服务。它不是一个实体意义的业务经办窗口,它是以实体窗口为外在形式的一套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是邯郸市峰峰矿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的探索举措。
二、主要做法
(一)增设一个窗口。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峰峰矿区在政务服务大厅增设“办不成事找我”窗口,为群众和企业服务。该窗口由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牵头,每天由一位科级干部带班,安排专人值守,受理企业群众的“办不成事”诉求。
(二)创办一个平台。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创建“政务服务110”综合服务平台,对“办不成事找我”反映情况全程服务。“政务服务110”作为推动政务服务高效办理的综合平台,利用主动发现问题的工作机制,打通常规办理过程的各种壁垒障碍,快速解决问题。一是简单问题立马办。对于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急性病症”采用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办法,高效解决企业难题。二是疑难问题协调办。建立专家团队伍,由28个区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抽选一名熟悉本部门业务政策的业务骨干作为企业服务协调专员,对企业提出涉及本部门的困难问题,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路径。三是复杂问题提交办。对于较为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由区“政务服务110”对问题进行细致研判,并召集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对于更为复杂的问题,提交区联席会议,由相关区领导牵头协调解决。
(三)建立一套流程。按照“首问负责制”原则对企业、群众在窗口反映问题分类引流。一是对企业、群众自身原因不会办造成未能成功受理、成功审批的事项交帮办代办窗口;二是对窗口单位落实“一趟清”不到位,未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让企业、群众多次跑办不成的事项交综合咨询窗口;三是对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态度简单粗暴、推诿扯皮,应办不办或随意增加前置条件,“吃拿卡要”等问题交纪委监委窗口。四是对因遗失、毁损或者年代久远或因疫情期间办事人无法达到现场造成形式要件缺乏;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前置条件不具备;企业因自身发展的特殊办事要求超出常规的;招商引资企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超出政务审批范围的企业需求等四类情况启动“政务服务110”。
三、形成的制度
(一)建立问题解决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窗口吹哨,部门报到”的专家评议制度,突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壁垒。解决因部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政务流程中存在各种堵点、难点,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部门协调工作平台。
(二)创建“政务服务110”制度。突破政府与企业群众之间的壁垒。“政务服务110”是政务办事部门主动上门服务,积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坐等上门的传统模式。通过主动发现问题的工作机制,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了解企业急难愁盼,捕捉到兜底办理的问题标的,提升政务办结的成功率。
(三)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问题建立“问题剖析、评价反馈”的制度。一是对一些重复提交,多头受理造成需反复印证的材料进行了优化。二是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无法按照正常流程进行审批的事项,对办事环节进行了优化。三是针对一些办理要件互为前置,循环证明现象,确立了牵头部门,对审批流程优化。同时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创新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四、主要成果
该窗口设立以来,分流企业群众诉求70余次,受理解决企业群众“办不成事”疑难问题19件,优化办事环节5个。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将矛盾化解到投诉前,有效减少了群众投诉,提升了群众满意度。通过“兜底式服务”使办事企业群众对国家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知晓哪些可办、哪些不可办,解除心中疑惑,破除“人情办、关系办”的怪圈,建立了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构建了清亲的政商关系。
五、复制推广情况
峰峰矿区“办不成事找我”窗口设立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邯郸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宣传,入选邯郸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经典案例,磁县、大名、保定易县等兄弟区县前来学习观摩。202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经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已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写入文件,成为政务大厅标配。
案例九 邢台市创新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以来,邢台市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轮驱动,创新工作举措,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市新增直接融资112.81亿元,比去年全年多增50.15亿元;1-11月企业新增贷款310.16亿元,同比多增106.84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打造企业上市的“邢台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在全省率先与河北证监局、深交所、北交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汇聚政府、交易所、金融机构各方力量,开展走进交易所、证券机构座谈培训等互动交流活动,畅通企业上市渠道。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印发《邢台市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十条政策措施》《邢台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管理暂行办法》,创新开展上市奖补“免申即享”服务模式,累计为企业兑现省、市、县补助资金1738.4万元,增强企业上市信心。强化包联指导,建立市县领导分包、重点联系银行包联和资本赋能专家服务队全覆盖走访机制,深入20个县(市、区)开展巡回宣讲及上市培训15场,深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头部企业50余家,助推企业驶入上市“快车道”。上述做法作为推动企业上市的“邢台模式”被河北省政府、河北证监局在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全市已有22家企业纳入省级重点上市储备库,在审拟上市企业2家,在辅导企业4家,其中华密新材于12月23日成功登陆北交所。
二、建立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在全市金融系统创新开展“金融活水润万企”“行长进企业”精准帮扶活动,组织全市1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20个县(市、区)“一对一”结对子,推行“组建‘一支’专业分包团队、制定‘一套’走访帮扶方案、建立‘一项’常态化精准服务机制、建立‘一本’融资需求及问题化解工作台账”的“四个一”精准帮扶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帮助376家企业破解资金难题,落实信贷资金125.19亿元。深化银企信息“双推送”机制,围绕省市重点项目、25条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高频次组织小团组银企对接活动18次。聚焦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邢易融”线上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整合税务、水业、燃气、公积金等涉企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打造“金融超市”,实现在线撮合、精准匹配,提高银企对接质效。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2597家,入驻金融机构40家,发布特色金融产品225项,为962家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25.25亿元。
三、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结合企业“亩均税收”评级,推行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发展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优质企业政策倾斜,切实做到扶优扶强。强化利率扶持,执行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协调各金融机构对“亩均税收”评级类别不同企业执行不同水平信贷利率,A、B、C、D四类企业贷款利率逐级增加,倒逼D类企业转型升级或淘汰出清。强化续贷扶持,差别化落实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加强对A类、B类企业扶持帮扶力度、无条件落实无还本续贷。创新担保扶持,差别化享受无担保信贷政策,对A类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链条、优先发放纯信用贷款,对D类企业实行总额控制、严控新增政策。强化延贷扶持,差别化实行信贷展期政策,对有信贷展期需求的A类、B类、C类企业,实行展期支持政策,对D类企业由金融部门结合企业经营状况等自行决定是否实行。
案例十 武安市数字赋能政务服务乘“云”而上
近年来,河北武安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坚持数字赋能、系统推进,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以数据要素为驱动、数字平台为支撑、数据安全为保障,全力以赴推动数字化政策精准滴灌到市场主体,“一网通办”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排队难、跑多次”的问题,“数字化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武安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更具活力,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发展思路“新”,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武安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等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打造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武安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全力打造六大现代服务业平台,其中就包括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科研飞地”“产业管家”等方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为武安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服务,以数字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武安市金融服务平台”。依托“河北省金融服务平台”,武安打造了一站式智慧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银行和企业可及时在平台上发布融资需求和信贷产品,实现“线上+线下+24小时”精准智能匹配、融资对接。自平台上线以来,全市19家金融机构入驻、284款金融产品上线,吸引了涵盖钢铁、焦化、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不同类型的1462家企业注册,成功对接企业融资2.89亿元。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企一策”的个性化“融智”服务,开创了政银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智慧化监管强保障。打造“数字武安、智慧城市”。成立智慧武安综合指挥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平台建设步伐,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城市管理信息资源高度整合,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交警大队创新实施“指挥+中队”勤务模式,由指挥中心借助地图数据确定拥堵路段,并指令中队开展工作,强化“面”上整体巡控,精准“线”上组织调度、确保民警“点”上措施到位,实现了及时共享、智慧指挥。
技术支撑“实”,工业企业转型“大提升”。武安市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数字经济土壤,促进营商环境提升。加强数字化设施基础建设,牢固数字建设根基。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全力推进基础电信企业建设服务于本地工业的高质量外网。截至目前,5G基站已完工511个,初步实现了市区重点区域及部分景区的信号覆盖,为5G+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武安先后培育了河北钢信物流有限公司、金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清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互联网数据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网络技术服务等服务水平。2022年,武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年收入有望超10亿元,增速可达 150%左右。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和应用。紧扣数字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企业向数字经济领域方向转化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截至目前,完成80家企业上云。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河北中联钢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21、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新峰水泥(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项目、水泥生产MES系统项目),金鼎重工(工业互联网数智化平台二期项目)、普阳(智能生产管控中心项目)列入2022年河北省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库。
政务服务“优”,群众办事真正“少跑腿”。武安市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提升工程”。依托省、市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上进上”。依托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各部门政务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153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同时实现办件数据实时汇聚。推进市一体化平台向乡村两级全面延伸,全省统一的高频事项64项、市级高频事项53项均已接入智能终端,实现基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广在线身份认证和电子印章,进一步扩大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应用范围,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深度,大力推进“跨省通办”、民生事项“远程踏勘”,大幅压缩了审批时限。截至目前,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稳定达到99%以上,统一平台办件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服务下沉、刷脸就医,武安百姓尽享“医保红利”。在各乡镇和工业园区铺设医保专网,参保群众不出乡镇便可办理居民参保新增和修改信息业务等医保业务。开发建立“武安市慢特病管理服务平台”,将慢特病定点医院和慢特病定点零售药店全部纳入平台管理,让慢特病患者不出武安就可享受到国家集采药品、国家谈判药品、罕见病药品。“刷脸”设备,实现“刷脸就医”服务,短短几秒即可完成挂号、诊查、支付等就医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就医群众的各类需求,既给群众带来高效的就医体验,也提升了“智慧医保”的适老化水平。数据共享、信息畅通,实现道交纠纷处置“一条龙”。运用“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交通事故案件从事故科到保险理赔、行业民调、法庭裁判等实现数据联通共享,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方便了群众随时随地在线处理。建立“三个群”,即借力微信群、保险法务人员微信群、个案微信群,推广使用“道交一体化处理”小程序,帮助、引导群众在线处理纠纷。自2019年1月以来,通过“网上数据一体化平台”及微信群与保险公司进行线上证据交换2700余件,在线调解案件1030余件。办理道交纠纷案件的审理周期为25天,比传统模式缩短20天左右,办案效率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武安将继续完善“数字化”改革,推动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让市场主体愿意来、留得住、前景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