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数字技术 优化公共服务

来源:营专委      更新时间:2023/3/20      浏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各地也涌现出一批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典型做法,为在全国推广提供了经验。《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立足于营商环境基本内涵与外延,借助于中国各地区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案例,从数字赋能角度研究了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有关问题,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胆探索。《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选取了全国各地 26 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从政府创新改革视角,讨论数字技术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


案例6:“四化”“两转型”兰州实现“智慧交易”

  公共资源交易,涉及利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吹响清廉兰州建设“冲锋号”,建设“清兰交易”品牌,大力实施“数字+交易”赋能工程,通过工作导向和工作模式双转型,打造数字化、阳光化、协同化、便利化的交易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透明、便捷、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数字化:打造新地基

  数字化见证平台。建成自主知识产权“金城E交易”区块链平台,应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对25个子系统、125个业务功能点关键信息上链、存证、查验和预警,全程记录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工作人员等各类主体行为事实与修改痕迹,形成完整节点见证信息,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监督、交易数据可信共享、数据变动完整追溯,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可随时调阅取证。目前,累计上链记录2958个项目交易轨迹,形成存证区块13.75万个,见证项目金额超过213亿元。

  数字化交易路径。搭建“不见面开标大厅”系统,开放公共资源服务系统接口,对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领域交易系统和市场化工具软件,为电子交易平台自主运营、跨地区跨行业公平竞争提供便利,为市场主体自主择优提供多样选择。制定全市电子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开标管理规定等交易服务规则,实现“一次都不跑”的投标体验。目前,全市11类公共资源全部实现数据电文交易,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轻现场投标开支超过1.38亿元。

  数字化权利救济。部署线上异议和投诉平台、招标投标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征集平台,制定招投标活动异议和投诉处理办法,细化房建、交通、水利等行业职责清单,建立网上投诉、接收、回复、处理工作机制,实现异议投诉在线提交、答疑处理线上回复,补充信访、信件、电话等传统投诉途径,不断降低投诉成本,受理时限由3日压缩至1日。同时,网上公开异议和投诉处理决定,切实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目前,投诉受理和征集处理问题线索,均已实现线上办理。

  成效:兰州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构建起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激发市场活力注入新动力,外地企业参与率提升7.2%,参与的外地企业家数增至20130家。

  阳光化:重塑新标准

  阳光化交易体系。建成公共资源大数据分析系统,集成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电子行政监督系统全过程交易行为分析体系,推动单一信息数据向跨部门、跨行业数据集转化,打通数据壁垒,消除信息断层。探索建立交易参与度、交易竞争度、市场集中度、市场开放度等数据分析指标,搭建投标文件偏差度、评标时间偏差度、评委评分偏差度、投标人得分偏差度分析函数,加强交易数据智慧研判,为行政监督靶向监管提供决策支持,开拓“数据治理”“数助决策”新实践。目前,统计分析研判指标达到79类。

  阳光化交易环境。开通网上交易直播厅,同步直播开标会议、竞价会议实况,社会公众通过“游客”身份,即可网上列席全程见证,让开标、竞价过程更公开、更透明、更直观、更规范。完善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公开功能,自动公开招标、投标、开标、中标等全过程交易信息,实现11类、62分项、472小项交易详情全网公开。目前,当日开标会议、竞价会议全部实现直播,4.83万条交易数据可供市场主体随时在线查阅。

  成效:兰州全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搭设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交易展台,为保障市场公平增添新助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站年访问量超过1000万次。

  协同化:推动新格局

  部门合作协同化。创新跨部门联动模式。联通公共资源服务系统与电子行政监督系统,为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开通使用权限,各行政监督部门通过本部门电子监管通道,实现行业内交易数据全量抓取、交易活动实时监测,进一步延展公共资源交易监督覆盖面。制定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联合查处办案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监督部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审计部门执法协作、案件移送,协同办案联动体制,健全了全市依法严厉打击围标、串标、挂靠、恶意投诉等干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联动工作机制。目前,已开展联合行动6次。

  政企合作协同化。建成公共资源保函服务,主动开放系统接口规范,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对接有意愿的金融担保机构,扩大保函产品市场供给,保函申办24小时“在线秒出单”,单笔保函申办成本压缩90%。同时,兼容网银、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不断提高用户体验。目前,已对接金融担保机构34家,累计受理保函3726笔,帮助市场主体释放现金流量3.69亿元,全市投标保证金账户流水金额从未推广保函担保时的2.61亿元下降到43.31万元。

  跨域合作协同化。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技术,搭建远程视讯、桌面共享、人脸识别网络同传技术架构,配套制定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流程等协同联动机制,与陕西西安、贵州贵阳、河南新郑等地常态化开展跨域远程异地、多地评标,破除地域空间限制,打破本地小循环,降低专家“围猎”风险。目前,与成都、西宁、大连等10个省会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联合成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与重庆、长沙、无锡等30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签订跨域合作意向书,远程异地评标省际合作体系初步建成。

  成效:兰州创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服务方式,拓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供给内涵外延,为升级场内服务聚合新动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进入新阶段。

  便利化:夯实新目标

  企业交易便利化。与省公共资源主体互认共享平台对接,CA信息网上注册、全省共享,市场主体只需办理任意一款CA,即可参与全市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减少CA重复办理成本。上线标易信、标政通手机应用,集成CA功能于手机端,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身份验证、签名盖章、加密解密等认证服务,手机CA申办费用由市财政支付,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交易服务便利化。优化项目进场受理方式,实现进场项目线上受理,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自主发布。实行进场承诺制,取消原件核验环节,项目完成后一次性线上提交项目资料,有效提高项目交易效率。完善评标专家抽取系统,增加自助抽取功能,招标人自助抽取、系统通知评标专家。实现投标保证金线上代收代退,不需要投标人申请,保证金由系统原路返回投标人账户,有效缩短保证金退还时间。自助在线办理交易见证书,招标人无需提交申请,即可在线自行打印交易见证书。网上办事比例达到100%。开发投标保证金缴退系统,为进场交易项目提供投标保证金代收代退服务,投标人在线提交投标保证金,通过系统分配至相应招标项目或标段,系统自动计算投标保证金本金及利息。严格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在中标公告等时间节点自动退付本息,投标保证金退还时长由原来的5日缩减为1日。

  防疫保易便利化。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对公共资源交易的不利影响,依托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常态化推行交易业务受理“不见面”、开标评标“不见面”、监督管理“不见面”等便捷举措。按照“精准研判、一标一策”的原则,提出“本地受理、异地交易”服务举措,安排有疫情的区(县)交易项目,通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方式,由无疫情区(县)交易平台提供交易服务,全力保障疫情期间交易“不断档”,服务“不打烊”。

  成效:兰州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定位,持续优化进场交易组织实施,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提升市场满意提出新方案,市场主体满意度评价超过91.5% 。

  “四化”工作推进中,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的两个转变。

  工作思路转型:从工作需求导向转为企业需求导向

  坚持高质量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在系统“硬件”优化升级的基础上,配套展开服务“软件”迭代更新工作,锚定市场主体减环节降成本的普遍需求,出台全市统一的服务指南、交易指引,推行“四零服务承诺”(即交易进场“零门槛”、交易过程“零拖延”、交易环节“零障碍”、交易服务“零距离”),执行“五践工作举措”(即践行首日开标评标制、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AB岗补位制),压缩现金担保滞留时长,降低保函担保申办成本,切实方便市场主体,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

  工作模式转型:从单一服务系统到数字化应用场景

  以新技术新应用为牵引,在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建成背景下,对标“不来即享”服务,通过开发部署新系统、开放共享新接口、制定完善新规则,构建起公共资源数字化交易服务生态,建成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市场,实现信息化建设向数字化服务转变,为市场主体提供投标、担保、维权、见证等一系列“不见面”服务,切实把数字化植入交易中。成为甘肃省首家通过电子招标投标系统(EBS)三星级检测认证的交易平台,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率达到100%,“不来即享”服务项目达到29项。

  兰州市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机融合,强化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不来即享”服务,在信息化、制度化层面靶向发力,夯实了推广公共资源全流程全类别电子化交易的软硬件基础,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场内服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起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数字服务业态体系,成功将传统现场交易“搬到”线上交易,实现“线下不见面”和“线上面对面”。公共资源交易参与便捷度大幅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市场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热情和意愿明显增强,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公共资源数字化交易体制。


案例7:北京市东城区全流程“紫金服务”助企发展

  “紫金服务”品牌是北京市东城区为打造首都核心区“企业服务”标杆,在“东城区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的高品质企业服务品牌。“紫禁之东”隐喻特殊区位,“紫芝眉宇”代表品质高贵,“紫气东来”寓意吉祥繁荣,以营造“共生、共享、共治、共创、共赢”的新生态为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品质的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2022年东城区推动“紫金服务”迭代升级至3.0版,致力于打造“对象全覆盖、支持全过程、政策全方位、响应全天候”的高品质“四全服务”,实现提升企业获得感、企业参与度、企业新动能的目标。

  一、紫金服务成效

  (一)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紫金服务迭代升级至3.0版

  紫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结合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为企业提供的新政策、新措施、新服务,2022年东城区印发《东城区“紫金服务”3.0版优化升级方案》,从内涵、标准、原则、对象、模式、内容、活动、机制、要求等九个方面推动“紫金服务”迭代升级至3.0版,并附服务管家团名单、标准化服务清单、专业化服务清单、特色化服务清单及医疗大礼包、文化大礼包、体育大礼包,形成企业服务的制度体系,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企业参与度、企业新动能。服务对象更加清晰。分级分类建立重点服务企业台账,包含450家服务包企业、1100家紫金服务企业、3000家行业管理企业,深入分析研判,精准提供定制紫金服务大礼包,并利用数字赋能提供7×24小时线上线下管家式服务。

  (二)迭代升级“服务专员”机制,充实服务管家队伍,打造“高品质”服务

  服务企业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在充分总结“紫金驻企专员”创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500家驻区企业的满意度调查,根据企业的意见建议,对具备转为日常联系服务条件的企业转为“专员灵活派驻+升级三类管家团日常服务”,将“紫金驻企专员”服务队伍不断拓展充实,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完善细分领域,健全日常服务管家团、建立专业管家团、特色管家团,形成三类服务队伍。日常服务管家团由区发改委作为总管家单位,34个管家单位内部建立总服务专员、副总服务专员、服务专员的三级服务体系,根据企业需求实现上门服务与常态化线上服务相结合,提升服务效率;专业管家团由区人力社保局、政务服务局等政务服务专业部门组成,负责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按照所负责公共服务领域为企业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特色管家团由区卫健委、文旅局、体育局等单位组成,结合东城区优质的医疗、文化、体育资源,为有需求的企业量身提供特色化服务。管家团将责任压实到人,落实到事,“亮明身份”做服务,致力于打造高品质“四全服务”。

  经济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每月召开服务管家工作例会,沟通情况、讲解案例、培训技巧、交流互动,提升服务管家懂企业、会服务的水平。组织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培训,在宏观层面上宣贯数字经济、智慧金融等前瞻理念、发展趋势和先进做法,在操作层面上讲解产业禁限目录、税源挖潜、指标纳税纳统等方法规则,全面提升抓经济促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团队,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整体能力。

  (三)持续完善“三张清单”,持续拓展服务边界,打造“全方位”服务

  建立健全“服务清单”并持续充实服务内容,深度收集、梳理、整合辖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形成20类75项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清单。一是聚焦高频需求,结合东城区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将企业开办、准营、建筑许可、社保、纳税等关联性强、需求频率高的事项集成为14类40项标准化服务清单。二是聚焦个性化需求,充分整合公共服务属性明显的职能部门资源,将人才公租房、子女教育、工作居住证、人才引进、应届毕业生落户等关乎企业经营发展重要因素的人才服务、审批服务、上市服务集成为3类21项专业化服务清单。三是聚焦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东城区特有的大健康资源,围绕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求,将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集成为关注企业职工身心健康的3类14项特色化清单。创新为首批329户“服务包”企业10.7万名员工利用市场化手段提供就医绿色通道,为绿发集团提供“送健康上门”服务;为新隆福公司提供演艺新空间政策支持。

  (四)多维创新“服务企业”方式,高位开展政企交流,打造“零距离”服务

  搭建高水平政企交流平台,组织开展11期“故宫以东·政企会客厅”交流活动,区领导与4家监管机构和49家行业龙头企业面对面交流,寻求合作共赢经济发展增长点。在区领导“故宫以东·政企会客厅”引领下统筹紫金服务管家团积极开展更加多元化、更具针对性、更有吸引力的政企交流特色活动,陆续组织了“故宫以东”圆桌派“文化+金融”专场活动、《中关村东城园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即“紫金计划”)启动仪式、“东二环经济带”政企人才交流座谈会(朝阳门街道与东直门街道、东四街道及建国门街道联合举办)等活动,推动政企、企企间深度交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加强高位政企互动,为重点企业配备区四套班子领导作为服务专员,建立区领导“一对一”联系重点服务包企业机制,走访问需于企,并利用服务包企业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做好企业服务事项落实情况及走访成效的动态跟踪,引导重点企业落地新机构、投资新项目、增加新贡献。截至目前,区领导及管家单位走访企业450家、1135家次,对接企业诉求千余条,其中区领导走访企业95家,成效显著。1~10月,促成“服务包”企业在京新设机构40家、注册资本金82.9亿元;促成4家企业上市挂牌,目前通过上市共募集资金352.8亿元,其中105.9亿元募集资金(占比30%)在京投资,共投向3个项目,均为补充拓展业务流动资金;促成5家企业外埠业务转入,落地重大项目9项,计划投资额29.82亿元。

  二、紫金服务案例

  1.线上接诉求,线下联动解难题,加速阿里健康新设企业落地。阿里集团考虑在东城区布局健康服务业,但在企业新设立过程中遇到使用注册商标核名的困难。在服务包企业服务平台上接到企业的诉求后,东城区发改委第一时间联系区市场监管局,为阿里新设的健康大药房研究可行核名方案。在了解到企业经营特色是线上线下大药房,在线上健康管理和宣传教育、医疗咨询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特点后,结合企业的业务特色与发展前景,为企业提出北京市智慧阿里健康大药房有限公司的名称建议,顺利化解企业核名难题,企业非常满意。3月9日,阿里健康大药房北京首个实体店落户东城区,并在市级服务包平台向区发改委等各部门发布感谢信,线上平台解决企业落地的实际问题,得到企业点赞。

  2.结合疫情期间实际,创新线上审批服务“暖心秒办”解企业难题。东城区“紫金服务”管家面对企业办理人才落户时遇到的因疫情不能实地办理的问题,发挥“服务管家吹哨、总管家统筹、责任部门报到”的机制,第一时间与“紫金服务”总管家区发改委沟通情况。区发改委立即与政务服务局进行沟通,企业难题处理的小专班就地成立,各部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兼顾程序完整和办理效率,探索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线上远程审批方式,数字赋能难题高效“办成”。


案例8: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赋能产业营商环境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始终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陆续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先进做法。产业园区各职能部门部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四化”建设,全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在这一大环境的推动下,“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数据管理平台”(以下简称项目平台)应运而生。

  新平台发力 “互联网+政务”再添服务新助力

  为全面优化港城产业园区营商环境,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利用数字赋能,争取“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经港城产业园区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一致同意,特筹划创建了“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数据管理平台”。

  “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数据管理平台”共设置了项目中心、智慧项管、审批中心、招商指导、企业反馈、资源管理等六大版块,通过这“六大版块”,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招商信息、项目管理信息、企业诉求信息等,方便领导决策;可以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手续办理查询、要件提醒、在线答疑、政策指导、前期流程优化等服务,让企业享受到全流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让各级惠企政策真正“飞入寻常企业家”。

  经过近半年的运行,目前港城产业园区内26个单位或部门、82家企业或项目单位入驻该平台;共有23项惠企政策、各类项目手续办理全流程、其他相关文件在平台公示。半年来共实现101次手续办理服务,完成53次企业答疑,真正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和企业办事“零跑腿”。

  全智能服务 争做项目建设“线上好管家”

  转变思想,转换角色,政府职能由“被动”变“主动”。企业由招商落地后,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办公室会(以下简称项目办)第一时间跟进企业项目建设,之前都是“等”着企业咨询项目建设流程、“等”着企业诉说建设困难、“等”着询问企业建设进度,企业对自己办到哪一步、下一步该办什么、每一步找谁完全是一头雾水。现在,企业可以登录“项目平台”,企业可以查看全链条办理指南,整体办理流程图清晰明了,每办理完一步,系统会自动告知下一步办理项目,并附办理内容附件及相关办理部门信息,将项目建设流程可视化、透明化、简单化,真正让企业成为自己的管家,主动“出击”,自己的项目自己做主。

  提高效率,简化流程,项目建设由“慢”变“快”。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了帮扶企业早日竣工投产,项目办会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研讨,商量解决办法,但是,各单位本身业务比较繁忙,管委会领导政务缠身,完成一次讨论往往费时、费力、费心,解决一项难点特别“慢”。这时候,“项目平台”上的“线上会诊”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了,沧州旭隆化工有限公司就是享受该平台功能带来实际帮助的第一批企业。该公司主要是从事60万吨/年硫磺制酸生产,从2021年开始建设施工,“随着建设速度加快,对供电的负荷要求越来越高,但临时电源电压不稳定。”2022年7月24日公司负责人在平台上留言希望解决问题,项目办看到问题后,当天组织国网沧州市渤海新区供电公司和河北渤海投资集团召开研讨会,拿出初步解决方案,并在平台上提交到港城产业园区管委会主管主任,主管主任在平台上向各相关部门分发任务,各部门领取任务“快速”开展行动,9月23日顺利完成,解决了公司用电问题,全部流程均为平台操作,实现了网上解决问题快速、准确、高效。

  数字办公,数据共享,服务企业由“繁”变“简”。“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数据管理平台”开通了线上答疑解惑功能,各企业登录自己账号后,可以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疑惑点等内容在平台上留言,项目办将根据留言内容,转发给相关单位专业人士进行解答,涉及多个部门的,由项目办牵头各部门讨论,形成完整材料,给予统一答复。对于一般问题3个工作日内答复,较为复杂问题7个工作日答复,特别复杂问题15个工作日内答复,一旦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该问题将直接推送到上级领导,由领导直接挂牌督办。该平台将企业从签约到项目建设到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全部自动共享,包括投资额、占地、建设内容、项目建设进度、手续办理进度、下一步预计办理时限等等,将重点人员从“繁琐”的各类报表中解放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服务企业中来,将企业帮办业务变的如此“简单”。

  指尖操作,掌上答疑,数据信息由“静”变“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端操作现已成为人们办公的主要途径,为此,“港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数据管理平台”开通了手机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办公,处理日常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重要数据查询不再因无法上电脑而延迟,项目建设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更加掷地有声,让项目建设数据内容摆脱电脑上的“静默”,企业负责人随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线上疑问解答,项目办随时掌握项目建设数据和线上答疑解惑,让平台数据变成“流动”的信息。

  大数据赋能 优化统筹把控区域发展新方向

  统筹调度各项指标,当好要素保障的“数字参谋” 建立港城区各项指标空间总账簿,利用OCR、RPA以及数据共享服务接口等技术手段将分散在各企业一系列计划指标,根据相关的管理办法、政策要求,从指标的产生(指标来源)、指标的使用(指标流向)、指标的监管(利用评价)角度进行全面闭环梳理,进一步明晰了指标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补、怎么补,以及对来年各项指标使用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各类指标流向,并针对指标缺口问题,及时统筹调控,精准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现阶段,港城区土地指标已逐步过渡到“指标精打细算”的状态。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管好指标账册,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真实有效的项目,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提高计划指标配置精准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集约利用产业数据 当好招商工作的“信息灯塔”

  项目平台通过大数据采集、清洗、分析、计算、挖掘、平复、预测、应用等进行数据引资,极大丰富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数据应用,极具创新地提供招商引资大数据应用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海量数据的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及需求分析,能快速真实地提升招商效率,促进项目落地,使政府与项目、资本、人才、市场达到无缝对接,特别是在带动产业聚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港城产业园区作为港口后方第一层圈,是受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最集中最直接的区域,其中,绿色化工吸聚了鑫海控股、旭阳化工、利和知信等重点企业,装备制造吸聚了新华联合冶金、达力普石油专用管、三和重工等重点企业,现代物流吸聚了大华国际物流、中远海运、光大物流等重点企业。

  项目平台摆设项目有一个很“讲究”的原则:凡是能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进区;能够构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都要在同一规划区内安置。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港城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理顺相关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初步构建起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为基础,以“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主导,以若干支链为支撑的绿色化工产业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


案例9:数据赋能助企纾困的深圳南山实践

  《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24号)指出,推行涉企事项“一网通办”“一照通办”,实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为帮助企业缓解疫情冲击,抵御市场风险与压力,2022年3月25日,深圳市南山区推出18条助企纾困政策,从减轻企业租金负担、着力做好援企稳岗、加大金融助企纾困、保障深港跨境物流、鼓励科技抗疫成果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企业服务保障7个方面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南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从政策设计、政策申报、政策兑现与政策效能四大方面,对目标企业进行智能化、精准化、创新化的政策供给,让纾困政策申报“一网通办”“快速兑现”。

  一、政策量身定制

  “南山助企纾困18条”在政策设计上聚焦南山区内企业发展特征与实际需求,从政策对象覆盖面、政策内容创新度与兑现速度时效性三大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应对疫情风险冲击的“护身铠甲”。

  (一)惠及对象更多。“纾困18条”惠及南山区受疫情影响的超过40万家商事主体(含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和超过100万受疫情影响的群众。

  (二)政策内容更新。政策服务内容包含减轻企业租金负担、着力做好援企稳岗、加大金融助企纾困、保障深港跨境物流、科技抗疫成果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加强企业服务保障七大类共18条;政策在纾困资金发放“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将部分纾困政策的实施延伸到街道和社区,实现“街区联动”。

  (三)惠企时效更强。“纾困18条”从政策落地的全流程上进行优化,在“减少填报、简化流程、快速审批、资金直达”等多方面,同时下功夫。

  二、政策智能申报

  南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业务整合与数据治理,打造助企纾困线上服务专区,重塑政策服务从申报到资金拨付的全流程体验。

  (一)政策内容精准送。以细化到最小颗粒为标准,对助企纾困18条措施的具体项目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标签分类并与申请人画像结果匹配。通过消息主动推送和企业自主订阅的方式,让18项政策跟符合的申请人进行匹配,并即刻引导快速完成资金申报。

  (二)数据赋能快速报。企业只需输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区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平台直接调取企业基本信息、经营者信息、股东信息、电子证照材料等,自动导入到项目申报书中。申请人一键确认,即可完成申报。

  (三)智能核验免申享。利用跨部门提供的数据,包括引入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等10个白名单,按照服务政策标准,自动完成项目申报。比如“南山区2022年疫情期间线上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补贴项目”“对承租区政府、区属国企经营场所物业集体股份公司减免租金”等政策“免审即享”。

  (四)资金申报掌上办。依托全区“圳智慧·i南山”微信公众号,让申请人通过手机端就可以快速完成用户注册、项目申报、资金申领的“即收即申即享”的全过程。

  三、政策主动兑现

  南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

  (一)快速确认补贴细节。一是开发疫情地图功能,在申请人完成申报后,在审批人员需要核验申请人经营场所是否在“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范围时,系统自动比对并显示申请人经营场所所属三区范围,自动根据申请条件判定补助档次,为审批赋能;二是自动比对跨部门数据,在房租补贴、补贴金额认定、社保补贴等场景,系统自动比对社保数据、区属国有物业和集体物业数据,自动判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

  (二)扫码绑定支付账号。与微信平台等第三方支付渠道合作,创新引入第三方认证和支付能力,同时整合了实名验证、信用、商户账号等能力,实现申请人身份快速核验和资金快速发放。以个体工商户租金补贴为例,在个体户申报租金补贴时,同时征得申请人同意,同步绑定个人微信账号,项目审批通过后,补贴资金秒速直达申请者微信钱包,让申请人真切享受到了政府服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政策提振经济

  南山区政数局搭建助企纾困扶持专项资金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区大数据中心,运用统计、工商、社保、国资、疫情指挥部等各部门数据,引入第三方认证和支付能力,整合了实名验证、信用、商户账号等能力,为疫情纾困政策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能力。纾困平台上线以来,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区政府的疫情前助企纾困的政策目标,让10亿元规模的资金,通过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输送到社会,让全区超过50万家企业及相关个人受惠。

  通过智能驱动、数据赋能与模式创新,南山区对内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及部门内部协同工作,对外实现政务服务质量和流程改善。未来,南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继续凸显数据在政务服务创新工作中的关键要素作用,持续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系统效率、工作效能与社会效应,促进数据“采集、治理、应用”的良好循环,为广东省、深圳市的“数字政府2.0”建设贡献创新示范样本。


案例10:雄安新区:数字化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全面提升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为市场主体减负增效,同时积极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各类建设项目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以“互联网+政务”为改革方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数字赋能、系统推进,对标国内先进地区,自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以来,不断推进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为新区打造国内一流招投标市场环境。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41号)提出了“坚持服务高效,推动平台利企便民”的政策导向,要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定位,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推行网上办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大面积爆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发改电〔2020〕170号)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

  雄安新区出台的《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新区要建立雄安新区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加强招标投标信息化建设,推行全程电子化招标投标,从制度层面对践行“互联网+招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大规模实质性建设和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雄安新区又提出了“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建设”的工作理念,全力推动各重点工程项目如期开工,确保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双胜利。

  为积极化解现场开标带来疫情防控风险,雄安新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改革方向,创新搭建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并常态化运行,避免了聚集性的市场交易活动,提高了招投标交易的工作效率。区别于其他省市的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主要用于某一个行业或专业,雄安新区充分利用“大部制”管理以及招投标综合监督的制度优势,在工程建设的全行业、全领域均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并且在短时间以内快速形成了常态化运用,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新举措

  (一)实现京冀两地CA数字证书兼容互认

  在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中,数字证书(CA)是投标企业的数字化身份象征,是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要件,按照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关于河北省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接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CA证书互认平台的通知》(冀政务办(2019)143号)要求目前新区支持7种CA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可支持雄安、北京、河北三地区7中不同类型CA数字证书。同时,新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实现了京津两地CA互认,市场主体可登录新区服务平台,进入“交易平台”模块,选择“CA证书登录”,点击“CA证书申请”,在首页选择“在线新办”办理雄安新区CA证书。持有北京地区或河北地区CA证书的市场主体可按照《CA互认绑定和最新版驱动下载操作手册》完成CA互认相关操作。

  (二)统一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

  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2020年版),自2020年10月10日起在新区范围内施行,电子文本可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下载。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2020年版)以国家已发布的九个标准文件为基准,以满足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要求为抓手,按照工程、货物、服务、投资、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类别编制,分别为《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选择投资人标准招标文件》《简明标准施工招标文件》《标准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标准设备采购招标文件》《通用标准招标文件》《全过程咨询服务标准招标文件》《标准材料采购招标文件》《标准监理招标文件》《标准勘察招标文件》《标准设计招标文件》,共12册。

  公开发布的标准招标文件充分结合了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和招标方式等实际特点,基于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模式进行编制,契合了最新的招投标法修订方向和雄安建设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电子保证金为投标人信息加密

  保证金递交环节能够掌握参与投标企业的名称信息,是各方主体“围猎”的重点,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的电子保证金系统通过应用虚拟子账户技术为投标人信息进行加密。一方面,在每个项目的投标报名环节中,投标单位可通过该系统获取随机生成、各自唯一的保证金账号用以提交投标保证金,强化了投标人名单管理,降低因保证金收取工作泄露投标人名单风险;另一方面,保证金系统会将投标企业汇款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其在“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注册市场主体信息时填写的银行账户基本户信息进行比对,从而保障了企业缴纳保证金的有效性。投标保证金递交过程中还采用“主+协”模式,即将投标保证金递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开标前投标人可以自由选择一家协办行递交投标保证金,开标结束后汇集至主办金融机构账户内统一管理,相当于在金融服务方向为投标人信息再上一把锁,杜绝投标人信息泄露风险。

  (四)不断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

  一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工程建设全行业全领域的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和常态化远程不见面开标,交易信息全过程留痕、可溯可查。二是技术赋能智慧评审,印发《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招投标工程量清单应用软件数据交换标准》,开发“电子清标”“特征码识别”“专家打分畸高畸低预警功能”等功能,有效提高评标委员会在评标环节甄别围标串标行为的能力。三是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信用评价得分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实现电子评标系统于施工总包单位信用评分系统联动,加强信用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四是扩大信息公示范围,推行招标计划公示制度、延长招标文件获取时间,将专家匿名打分信息进行网上公示,打造阳光透明交易平台,以公开促公平。

  三、应用成效

  (一)交易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助推新区大规模建设和疏解落地效果显著

  自2019年交易中心成立至今,累计服务保障2474个公共资源项目完成交易,累计成交金额超3151亿元。2022年以来,保障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星网等数个疏解企业以及国家电网、国家能源等10余个市场化项目完成招标,与北京四所高校建立对接机制。保障容东、容西物业类项目进场交易,完成新开办学校基本教育教学设备采购等重大项目采购任务,切实保障了新区重点项目疏解项目建设时序和居民回迁进度。

  (二)交易主体活跃度不断增强,国有资金节约效果显著

  2019年至2022年新区交易平台市场主体注册量平均增幅在40%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3978(更新-受理)余家,市场主体参与度、活跃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增强,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累计节约资金839亿元,结余率22.6%,政府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交易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提升效果显著

  新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化,取消标书售卖费用,开展常态化不见面开标,平均每个项目为每个投标人节约交通、住宿等成本2000元。探索金融机构电子保函应用,累计开出电子保函12000万余元,切实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为市场主体减成本卸负担。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