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近年来,全省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聚焦补短板强优势,全省营商环境近四年呈现连年提升态势,全省营商环境能级整体跃升。各省辖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坚持寻求问题最优解,探索出一批市场主体认可、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继2019年河南省首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后,为进一步发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省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今年再次汇编印发了《2021年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全面系统梳理了189项具体的改革举措,其目的为促进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切实带动省内各市跑出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第八十二篇:河南省建立“双长制”,推动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发展
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双长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以下简称“双长制”),旨在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省长担任总群链长掌总舵,总揽全省培育工作
为推动《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年)》目标任务落实,《通知》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职责,要求设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总群链长,由省长担任。每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1名,由1名副省长担任。每个重点产业链设群链长责任单位1—2个,由相关省直部门担任;设盟会长单位1—2个,由省内在该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联盟、协会或商会担任。
完善“双长制”工作例会制度
《通知》要求,完善“双长制”工作例会制度,总群链长例会由总群链长或委托其他群链长负责召集,半年召开一次,群链长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建立群链长责任单位调度会议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调度会议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适时召开,建立产业链联盟会商制度,由盟会长单位适时召集召开,并根据集群重点产业链图谱编制和清单梳理情况,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收集产业链培育问题,分类建立台账。
第八十三篇:郑州市推行人才服务“一件事”,解人才后顾之忧
2021年以来,郑州市围绕人才补贴、人才认定奖励、人才发展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平台奖补6大主题,通过流程创新、技术集成、数字智能化应用,形成30项人才高频“一件事”,为人才提供“一网通联”“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周办结”服务,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科创环境。
人才数据“一网通联”
通过“郑好办”App人脸识别核验身份信息,为青年人才提供一键申领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教育等线上服务。
人才服务“一窗受理”
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专窗、开辟绿色通道,对人才引进落地涉及的户籍办理、生活补贴、购房补贴、人才认定、医疗教育等事项,实行即来即办、专人帮办、全程跟办、全年可办、全城通办。
重点事项“一次办好”
通过数据共享,对人才子女入学、医疗VIP服务等事项实行免审即享。通过“郑好办”APP或PC端政务服务网对青年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申领实行“不见面服务”“一次不用跑、1个工作日办结”。青年人才落户资料核验、初审限定5个工作日办结。
相关事宜“一周办结”
郑州市将通过减材料、减环节、优流程、优服务的“两减两优”,跑出人才服务的加速度:青年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服务,高层次人才医疗、教育、车驾管服务1个工作日内办结,青年人才落户、高层次人才认定资料核验、初审环节全部5个工作日办结。
郑州市人才工作“一件事”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为人才办事提供方便,比如,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相比改革前减少了5次跑趟、办理时限压缩了32天。
第八十四篇:开封市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赋能科技创新
近年来,开封市持续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引导支持研究开发及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研发投入
增强企业创新意识。组织企业家“走出去”,学先进,开眼界,激发企业家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培育壮大、改造提升、引进落地一批创新引领企业,推广成功模式,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提升研发服务水平。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纳入“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五个重大”实践锻炼人员实绩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台账,跟踪服务,政企协同,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部达到“四有”标准。指导企业做好研发统计基础性工作,确保企业研发费用全归集;用好财税激励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对企业研发费用按比例给予最高400万元补助。对首次认定的省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
提高高校院所研发投入
引导市属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增速作为科技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市属高校院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签订责任书,定期督导通报,确保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5%以上;鼓励驻汴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驻汴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投入重点单位名录库,落实支持政策,定期监测服务,确保应统尽统,推动驻汴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5%以上;支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投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含企业自立研发项目),对实际到账资金30万元以上的项目纳入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提高政府研发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把财政科技支出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年投入不低于10亿元;创新财政投入模式。设立市科创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给予上市企业最高300万元奖励,到2025年企业获得科技贷款累计突破10亿元;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设立市科技进步奖,每年召开表彰大会,重奖上亿元,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对上年度研发投入统计为零的规模以上企业,财政资金和项目不予支持。
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3.3亿元,同比增长53.5%,增速全省排名第二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92%,同比提高0.91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27.97亿元,增速18.5%,投入强度为1.18%。预计2021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将超过30亿元,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
第八十五篇:洛阳市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洛阳市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发展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持续推动“五链”耦合、“六新”并举,不断强化产业链双长制、三大改造、万人助万企等工作举措,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产业链“双长制”,汇聚产业发展合力
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建立“链长+链主+联盟”机制,加快补短板、锻长板、促转型,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一是“链长”牵头护航发展。梳理确定农机装备、高端石化等15条重点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制定产业链图谱、招商图谱,全程跟进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难题,做实项目链,畅通要素链,强化责任链,绷紧落实链。二是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由中国一拖、中信重工、洛钼集团等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带动链内企业加强产销、资源、人才对接。培育洛钼集团等14家百亿级企业,55家“隐形冠军”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集合力量建立产业“联盟”。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建产业联盟,结合产业现状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产业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更加夯实
立足洛阳老工业基地实际,把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作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做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在“十三五”全市规上企业改造全覆盖的基础上,制定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的“三大改造”支持政策,支持入企诊断、设备购置、机器换人。2021年,316家企业实施总投资945亿元的“三大改造”项目438个,完成投资超353.8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40余个,省级智能车间(工厂)66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23家。
坚持新兴产业提速扩量,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把创新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动力源,实施产业创新双驱动,搭建产业创新联动平台,促进产业和创新的对接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提升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育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家,8家企业获评全国“创新创业50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级轴承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
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面向未来市场前沿需求,聚焦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洛钼集团5G+智慧无人矿山、一拖集团5G+智能工厂、中信重工5G+智能机器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全市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有色金属、农机装备、硅基新材料等“1+N”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云企业达到9000余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洛阳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获通报表扬。
第八十六篇:南阳市完善机制高效服务,跑出开放“加速度”
南阳市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落实好稳外贸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服务外商建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
简化外资企业办理业务流程
南阳市加强部门间联系对接,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实行外资企业商务信息报告与市场监管登记“一口办理”,外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业务全部由市场监管“单一窗口”办理,与内资企业一致。
完善外商投资投诉机制
推动外商投资投诉规范化办理,更新《外商台商投诉权益保护中心办事指南》,对外公布投诉流程、投诉方式、投诉处理时限等。在市商务局网站开辟“外商投诉”模块,便利企业在线申诉。
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
明确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进程中“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对接、项目洽谈、项目签约、项目移交”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构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高效运行体系。
同时,南阳市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例如,制定《南阳市跨境电商海外仓示范企业认定办法》,明确海外仓示范企业认定标准,每年开展认定,大力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台《南阳市促进跨境电商发展鼓励办法》,鼓励企业建设及使用海外仓,对跨境电商企业自建或租赁海外仓的,按照实际费用给予一定支持。2021年,南阳市大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双增长。其中,货物贸易进出口16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126.3亿元,同比增长59.6%;全市招引省外资金项目876个,同比增长113.1%,全省排名第一,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49.5亿元,同比增长3.19%;实际利用外资72984万美元,同比增长6.1%。
第八十七篇:信阳市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信阳市聚焦目标精准发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精心谋篇布局
锚定“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立足工作实际,确定了2021年“三保”年度任务,即保目标、保优势、保达标。围绕“三保”目标,信阳市先后出台大气“1+4”、水“1+2+4”及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质高效推进。
创新精细管控
坚持科学精准发现问题、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先后建立大气和水环境精细化管控机制,设立市、县两级环保“110”指挥部,配备专人专班,实行24小时轮值,全天候监控全市203个空气监测站、45个水质监测站数据,定期不定期在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动态管理,配套考核办法,定期排名通报。
科学分类施策
一月一策治理大气环境,紧盯年度目标,倒排工期、逐月分解,充分研究分析工作周期规律和气候变化影响,每月针对性地制定实施一个专项行动,确保科学治污。
2021年,信阳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空气质量7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17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第八十八篇:周口市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周口市按照“市强县优乡活村稳”的改革思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设计,强化监管考核,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设计
一是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医共体建设目标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二是多次召开协调会、推进会,开展专题调研和省内外学习考察,为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凝聚共识。邀请医共体改革权威专家全程参与改革论证,科学制定实施意见。三是坚持每周调度、月度总结、定期督导,构建“市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级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推动医共体建设。
聚焦运行管理,持续精准发力
一是建立奖惩考评机制。将医共体改革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综合考核,考评结果与年度考评、干部选拔、评先评优、资源配置挂钩,发挥指挥棒导向作用。二是建立典型培育机制。采取调度会典型发言、推广先进经验、挖掘县区创新做法等举措,培育医共体改革的先进典型,激励互学互鉴、比学赶超。三是探索创新监督机制。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牵头,聚焦财政投入、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打包付费、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等重点工作,采取“四不两直”“双随机”方式,开展督导暗访,防止文件制定和执行“两张皮”现象,推进医共体建设任务落地。
聚焦关键环节,激发改革活力
一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印发《周口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付费实施办法》,按照“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思路,对城乡居民医保基金预留10%的风险基金后,全部打包拨付给医共体牵头医院,倒逼医共体主动控费,引导医共体做好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健康促进工作。二是实行人才激励政策。出台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完善岗位绩效工资,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薪酬模式。制定《关于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人才下沉的若干措施》,鼓励引导市、县医院临床专家、管理骨干下沉到医共体基层进行帮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财政投入保障。制定《关于落实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财政保障政策的通知》,按每年每床4000元的标准支持市、县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并落实医共体基层机构公益一类保障政策。
优化服务体系,提升诊疗能力
一是构建全市医疗服务新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成立3个城市健康服务集团,分别对各县(市、区)医共体进行帮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推进“数字赋能”。依托三级医院牵头组建4家互联网医院,与全国39家知名互联网医院合作,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与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共享。2021年10月份运行以来,累计开展远程会诊3000余人次,线上诊疗6400余人次。三是完善信息支撑。完成5G网络建设,实现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5G网络全覆盖。搭建全市一体化医共体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员人口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域内各层级信息互联互通。
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2个,覆盖所有县乡村,并全部开始实质性运行,各项运行指标逐步向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第八十九篇:驻马店扎实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末驻马店市常住人口65周岁及以上比重达16.4%,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惠民工程民生实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近年来,驻马店市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农村敬老院标准化提升入选“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案例”,“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激励表彰,西平县中心敬老院入选“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汝南县可视化健康养老服务平台项目荣获“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多方位推进,构筑养老保障网
驻马店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支撑、标准制定、规划布局、谋划落地、综合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强化养老服务设施保障,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1个、乡镇敬老院182个、社会办养老机构97个、县级中心敬老院10个,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街道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多举措助力,养老服务全覆盖
驻马店市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定惠民工程,重点开展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实现街道、社区全覆盖,强化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提升老年人关爱和服务水平。2022年年底前将累计完成42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完成45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全覆盖;对3000户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入网率达到100%。
多元化养老,成就“最美夕阳红”
驻马店市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例如,驿城区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不断积极探索,着重构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兴建了一批“政府投资,社区管理、老人受惠”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驿城区已建成10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20个;全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8000张,实现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利用“农村邻里互助积分”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汝南县也探索出了全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对五保户和低保户中的孤寡、独居、空巢、失独等失能或半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专业社工+互助养老+智慧终端+积分激励”运行机制,形成四级服务网络,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