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德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更新时间:2022/6/9      浏览: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市级各部门(单位):

  《德阳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工作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13日


德阳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工作要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便民利企,提升政务质效

  (一)开展事项标准化梳理。全面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措施,围绕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线上线下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2022年9月底前,选取一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从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等方面进行统一,推动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市县乡三级之间、区县之间、乡镇之间纵横向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深化“简政便民”服务。推动权力事项向产业功能区下沉,推动群众经常办理且基层能有效承接的政务服务事项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方式下沉至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2022年12月底前,力争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的乡镇达90%以上。优化许可前置服务,加强审批前申报辅导,建立现场勘验、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等程序限时办结制度。完善容缺受理服务机制,依法依规编制并公布可容缺受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事项名称、主要申请材料和可容缺受理的材料。〔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进一步清理政务服务领域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对确需保留的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于2022年8月底前形成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完善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按照省级统一开发进度,推广应用网上“中介超市”。加强对中介服务的规范管理特别是信用监管,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公开服务指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全力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逐步整合部门单设的办事窗口,合理设置无差别或分领域综合办事窗口。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于2022年8月底前,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于2022年12月底前,按照《四川省政务服务“一窗受理”规范(试行)》要求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并稳步推动“分领域综合窗口”向“无差别综合窗口”转变。〔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五)探索窗口职业化队伍建设。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通过编制划转、聘用、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市本级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职业化队伍建设。2022年12月底前,探索综合窗口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待遇与持证级别挂钩制度,实现“受审分离”和“专业人干专业事”。〔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六)开启惠企政策“一键享”新服务。加大“德阳市惠企政策通”宣传力度,邀请更多企业注册使用,持续更新政策内容,推动专区各项功能升级完善,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功能,分批筛选高频“智能审批”服务事项,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和预测,主动研判用户潜在个性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政策精准推送、免予申报,线上一键确认即可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从“精准推送”向“精准兑现”转变。〔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七)打造证明材料“零提交”新模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在城市安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典型多跨场景。推进“零提交证明城市”建设,在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直接取消证照材料或数据共享、在线核验等方式,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力争2022年12月底前,全市政务服务领域50%以上的证明事项纳入“德阳市零提交证明城市支撑平台”办理。〔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八)提升企业全周期“管家+专家”帮办服务。持续开展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和产业功能区审批“直通车”服务,完善重大项目专人专账、全程跟踪、免费代办等工作机制,于2022年6月底前,探索实行企业项目审批立项用地、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工程等环节专人“一办到底”服务。借助“德阳市惠企政策通”“亲清政企通”等平台,构建科学、精准、快速的企业诉求全天候响应机制,加强产业助理业务培训,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九)深化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落实乡镇级片区便民服务专项规划编制。启动第二批省、市、县三级联动试点工作,于2022年12月底前,60%以上的区(市、县)、乡镇(街道)、中心镇(村)实现全覆盖。2022年9月底前,梳理完善全市镇村便民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下延伸、多点可办。探索“政务服务+党建文旅、产业园区、现代农业、金融服务、邮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模式,拓展“政务服务+”的便民利企双向通道。〔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十)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和人性化服务。持续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各级政务大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佩戴口罩、测试体温、亮码通行、保持距离、分流办事、错峰用餐等防控措施,严格人员管理明白卡、场所管理明白卡、应急处置明白卡制度执行。持续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适老化、适幼化功能,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贴心暖心的高质量服务。〔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十一)优化政务服务咨询投诉机制。推进12345热线平台标准化建设,优化再造热线平台工作流程,规范热线工单受理、办理、反馈、回访、监督、评价等环节的闭环流转制度。严格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企业和群众主动评价比例,于2022年12月底前,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办结业务的主动评价率不低于95%。健全差评和投诉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实现“无效差评100%申诉、合理差评100%整改、实名差评100%回访”。发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政务服务“观察员”监督作用,用好政民互动投诉建议平台,倒逼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二、聚焦重点领域,提升改革成效

  (一)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承接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政务服务事项,同步梳理我市依法依规自行设立的政务服务事项,于2022年10月底前,编制公布市、县、乡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对应调整权责清单。以行政许可为重点,梳理再造审批流程,逐项、逐环节明确设定依据、实施机关、许可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申请材料、收费、许可证件、数量限制、年检年报、中介服务、监管主体、监管措施等要素,形成事项运行流程图和实施要素一览表,基本建立统一编制、联合审核、动态管理、依法实施的清单管理机制。对下放委托事项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评估。〔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司法局、市委编办,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

  (二)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加大“一网通办”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乡镇事项的认领和发布,加快政务服务超市建设,推动集成式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园区、商场、楼宇和银行、邮政、电信网点等场所延伸。推进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推进身份证电子证照、电子社保卡、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电子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汇聚,于2022年12月底前,实现已共享电子证照100%免提交、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公开运行、100个以上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等线上线下一致性,实现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持续提升“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能力水平。〔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改革,扩大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改革试点范围,拓展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改革应用场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进一步推进“一业一证、证照联办”试点工作,加快线上平台搭建。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推行“套餐式注销”,优化企业退出机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深化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企业投资项目便利度,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制度,推进有关领域审批信息数据汇集共享。持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清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体外循环”“隐形审批”等行为,推进区域评估、“一张蓝图”落地落实,2022年12月底前,实现房建、市政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五)深化不动产登记和税务服务改革。全域推广存量房转移登记“全流程1小时办”,积极拓展“德阳市不动产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端应用,推动不动产登记系统与天然气过户系统互联互通,于2022年10月底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办理”。推行企业所得税、财行税“十一税合一”申报,探索全税费种集成申报,持续压减企业年纳税次数,推动涉税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于2022年12月底前,力争纳税时间由100个小时压缩至80个小时以内,总税收和缴费率下降至50%以内。〔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税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结合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并围绕群众办事全生命周期10大事项,推动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强的多个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高质量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于2022年12月底前,推动落实80个省重点“一件事”、20个样板“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办理。〔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七)推进“秒批秒办”改革。持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破解传统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难、系统对接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于2022年12月底前,力争“秒批秒办”专区事项提升至100个。〔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

  (八)加快推进政务数据有序共享。以应用为牵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对全市数据资源目录进行梳理与编制、填报、准确度维护,并按照质检要求对全市目录开展审核、复核工作。完善数据共享供需对接、规范使用、争议处理、安全管理、技术支撑等制度流程,于2022年9月底前,梳理形成数据共享需求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政府数据向水电气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公证机构开放。〔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九)加强城市大脑建设运用管维。强化相关部门在德阳城市大脑建设、运用、运营上的参与度,推动人社、住建、发改、环保、水利、卫健、城管等部门深化专题指标建设,完善场景建设应用。加强和创新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成立德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健全智慧城市指挥调度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大脑管理运营机制,推动德阳城市大脑价值最大化。〔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城管执法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十)扩大跨区域通办合作。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优化与西南五省和山西长治的跨省通办协同合作模式,抓好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线上线下落地常态化办理,推动德绵边界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全力服务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异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异地服务事项多渠道受办运行机制,于2022年6月底前,梳理发布第三批成德眉资跨城通办事项清单,探索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跨区通办合作。〔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十一)打造跨区域市场环境。推动《贯彻落实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2年重点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相关任务按照规定时间节点落地落实,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年10月底前,实现司法行政、民政、文化旅游等领域共20个证明事项在川渝两地实行告知承诺制,编制统一的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登记档案智慧查询系统,实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网上自助查询企业注册档案。2022年10月底前,建立川渝两地重点企业跨区域涉税事项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川渝两地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进便捷办税同标同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协同发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聚焦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

  (一)加快完善行业监管。坚持促进行业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两手抓、两手硬”,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明确的监管职责;对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未明确监管职责的,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事项,行业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实施综合监管。加强行业风险监测评估和行业发展态势研究,针对行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问题,及时查找监管漏洞,健全监管制度,落实监管措施。〔责任单位: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二)切实加强属地监管。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对法律法规明确的属地监管领域和事项,强化监管责任,确保监管到位。按照权限推动制定地方性监管法规,建立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组织、指导、督促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及时协调解决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应当依职责做好监管工作,协助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各部门(单位)自建监管系统全面接入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编制监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和供需对接清单,于2022年9月底前,汇聚关键性监管业务数据。将与行政许可对应的监管计划和监管事项以及重点监管事项、现场监管事项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加快建立健全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要商品及生产资料、重点领域的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风险评估、预警、处置和反馈机制。〔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建立健全各行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2022年9月底前,推动建立适用于专业领域的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的有效结合。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建立健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完善褒扬诚信的制度性安排,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标准规范、路径清晰,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信用修复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五)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随机抽查工作细则、检查工作指引和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检查重点、检查方法和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结合,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于2022年5月底前,制定监管抽查年度工作计划,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健全跨部门联合检查制度,加强监管计划管理,推进市、县两级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严防多头检查、重复执法。对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纳入抽查计划的,落实随机、公开的监管理念,实现阳光监管,杜绝任性检查。〔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六)切实加强重点监管。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强化源头管控,综合运用飞行检查、跨区域检查等多种方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施重点监管。强化食品药品、金融、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属地监管责任,结合区域实际和行业风险特点,于2022年8月底前,建立重点监管市场主体名录,完善重点监管企业监督检查档案,落实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确有必要的应“一企一策”强化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七)提高监管执法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精简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严格执法责任。配备与监管职能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保障必要的监管执法经费和设备。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力量,加大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职能力。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地区,厘清审批、监管和执法部门权责边界,建立线索发现移送、问题查处和结果反馈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八)提升智慧监管效能。在金融、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耕地保护、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等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进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实时监管。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行为分析、风险评估等进行信息审核与研判,强化违法违规信息搜集。通过非现场监管判定为违法违规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存在实体或程序违法风险的,结合现场执法履行监管职责。〔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九)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健全审管衔接机制,推进审批和监管、执法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2022年12月底前,试点将有关联的多个监管事项梳理整合为综合监管“一件事”,实施多部门一次检查、联动执法、联合惩戒。探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等模式。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规范处罚裁量权,开展不合理罚款事项专项整治。有效落实行刑衔接,推动行政执法部门涉嫌犯罪案件主动移送率达到100%,加快行刑衔接工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移送。〔责任单位: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和大数据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聚焦民生关切,优化营商环境


  (一)开展对标创新专项行动。对标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和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开展营商环境对标创新专项行动,于2022年6月底前,以《四川省2022年营商环境对标创新工作方案》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德阳市贯彻落实细则,推出一批引领性强、含金量高、突破性大、惠及面广的改革举措,在企业开办、招标投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电用水用气、提高服务与监管效能、知识产权、投资贸易、获得信贷等领域形成新突破,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二)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2022年10月底前,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扶持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自主创业,不断带动就业人数提升。实施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平台建设,打造我市创业提升培训品牌。巩固和推广创业担保贷款信息化服务成果,加大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数额。2022年12月底前,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博览会、创业沙龙等特色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在户籍地或灵活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促进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按照省级统一进度,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互联,加快推进“一点存档、多点服务”,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市场化服务平台,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在合法用工的前提下开展灵活用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将灵活就业、共享用工岗位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对设立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给予支持、提供便利。〔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实施透明规范的市场准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排查和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市场主体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2022年7月底前,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全面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却要求企业在特定区域注册的规定。着力破除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五)清理涉企违规收费和不合理限制。2022年8月底前,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对政府部门(包括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商业银行等领域乱收费行为进行清理规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推进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运行。2022年12月底前,完善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深化“示范交易中心”创建活动,健全招标投标领域违法线索研判会商机制和投诉举报及办理情况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探索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统一监管新模式,实现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

  (七)提升市政公用服务水平。2022年9月底前,优化水电气等市政接入工程审批,根据外线工程规模,采用承诺备案或并联审批。建立健全市政接入工程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水电气等报装、审批全程网办。推广线上供电服务模式,提升供电可靠性,全区域稳步推行不停电作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德阳供电公司、德阳天然气公司、市自来水公司,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八)强化法治化保障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恶意商标注册违法行为查处行动,力争于2022年10月底前,查办两件以上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常态化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后续处置,力争于2022年12月底前,撤回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府院联动机制,探索实施企业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简化审理制度和简易退出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中级法院,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

  (九)进一步为企业松绑解困。2022年12月底前,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行动,促进“个转企”“小升规”,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推动企业信用信息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开放,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促进“个转企”“小升规”。建立预防和化解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时支付账款,对经认定属于未及时支付款项的,在核定新增债务限额、“三公”经费、公务出行标准、出国出境审批、津补贴标准、办公用房管理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金融局、人行德阳中心支行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十)进一步提升外贸便利化程度。加快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方面拓展,推广应用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通关模式。实施以企业为单元的税款担保改革。2022年12月底前,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审核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推动更多涉外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网通办”。〔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德阳海关、市税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市推进协调小组下设各专题组建立本专项小组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本领域内改革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各专题组召开例会的工作情况及时报送市推进协调办,市推进协调办及时汇总掌握各专题组改革推进成效、难点问题及工作建议,并报协调小组相关领导审阅,帮助解决改革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推进协调办),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持续用好全市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市级部门(单位)牵头任务“两本台账”,细化考评指标,实时监测、汇总掌握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切实做好营商环境评价和“一网通办”能力提升评价,持续改进评价方式。加大明察暗访和调研力度,对工作推进滞后、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部门(单位),严格执行“两书一函”和“末位发言”制度,推动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发改委、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审计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三)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平台等多渠道主动发布和解读改革政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对改革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强工作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各行业各领域先进做法和有效经验,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深入开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政务和大数据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