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近年来,全省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聚焦补短板强优势,全省营商环境近四年呈现连年提升态势,全省营商环境能级整体跃升。各省辖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坚持寻求问题最优解,探索出一批市场主体认可、实践证明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一些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继2019年河南省首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后,为进一步发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省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今年再次汇编印发了《2021年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全面系统梳理了189项具体的改革举措,其目的为促进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切实带动省内各市跑出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第一百二十六篇:开封市兰考县创新构建“立审执”联动运行机制
开封市兰考县人民法院重点解决“人案矛盾、执行难题、队伍建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久拖不决、不执、司法作风不正、不廉”等问题,创新稳妥推进“立审执”协调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实现“立审执”各阶段的无缝对接,公正高效实效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融合“立审执”,强化速裁团队管理
构建“立审执”联动工作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三个速裁庭,在人民法庭设立四个速裁团队,具体负责简案速裁快审工作。成立综合执行保全团队,与速裁团队无缝对接,形成审判、执行不出庭,全院全员大执行的工作格局;坚持“事了”前置,“案结”为本的工作理念,办案人员“跟着”案件走,审理期间,执行保全团队协助速裁法官办理送达、保全、当庭清结、调解等工作。2021年,共分流简案7967件,占新收民事案件97.87%;速裁团队共审结案件4464件,调撤率高达52.85%。
源头防控,用足用活财产保全
积极引导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用足用活线上和线下财产保全措施,第一时间固定当事人的财产,防止其在诉讼过程中恶意转移,为当庭清结和自动履行奠定基础;同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网络查控窗口,由专人负责管理、监督本院所有财产保全案件的网络查控情况,并一站式办理财产保全业务,实现以保全促审判、促执行,为源头化解纠纷提供有力的抓手。2021年,共办结财产保全案件2303件,保全到位标的5.78亿元。
主动作为,用好当庭清结及自动履行
审理期间,积极引导当事人当庭清结;案件生效后,通过电话、微信、短信、实地回访等途径,同步做好判后跟踪服务,积极跟踪,敦促履行,源头降低执行案件增量;把当庭清结率和自动履行率纳入员额法官绩效考核,作为评价员额法官办案实效指标和晋升、选升依据;在审判执行服务中心设专人负责全院有给付义务的案件当庭清结、自动履行的督导、研判和判后答疑工作,每周一对上周本院速裁庭(团队,精确到速裁法官)速裁案件收结案情况,当庭清结、自动履行情况,上诉、发改情况,转化执行案件情况等进行通报,进一步压实简案速裁快速责任。
通过完善强化简案速裁快速机制,极大提高了速裁案件质量和效率。2021年,兰考县共有给付内容民事案件4303件,其中当庭清结、自动履行案件1591件,占有给付内容的民事案件的36.97%,生效裁判自动履行率65.77%。
第一百二十七篇:焦作市温县搭建“道交一体化”处理平台
近年来,焦作市温县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不断提高道交纠纷化解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推进线上数据交换一体化,促进调解、裁判、保险理赔高效办理,通过公安、司法局、保险公司、法院层层化解,使大部分交通事故纠纷在诉前得到调解,实现信息共通共享、网上数据及时上传、案件流程阳光化办理、快捷一体化解决,有效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
温县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中心(以下简称“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是省高院首批确定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试点单位。“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在县政法委的支持下,由法院主导,公安局、司法局、保险公司联合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线上线下服务。
一站服务提升司法为民新高度
针对“道交忙、纠纷多、百姓烦”的痛点,“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创新性地发挥了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形成了人民群众、人民法院、保险公司三方共同受益的良好局面。依托平台处理的道交纠纷,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慧法院助力解纷质效加速度
温县法院“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运用大数据加强和预防道路交通纠纷机制建设,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执法办案信息化。通过连接交通事故处理的各个职能部门,实现了案件预判、理赔试算、视频调解、在线鉴定、司法确认等功能。保证当事人网上立案、缴费;道路交通审判庭通过安装具有“远程开庭”、“庭审直播+语音识别”等功能的设备,保证当事人实现网上庭审。
调解为主情理结合法治有温度
“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通过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前置和鉴定前置,整合法院审理、司法调解、保险理赔、鉴定评估等资源,实现纠纷处理的无缝衔接,构建公正高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焦作市温县法院“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搭借“智慧法院建设”、“府院联动”、“无讼村”三匹马车,将传统意义的“一站式”变为“一体化”,变物理空间的聚合为各部门后台数据的深度融合,大大减少了进入诉讼领域的纠纷案件,使道交纠纷化解真正驶入“快车道”。
第一百二十八篇:濮阳市清丰县打造人民调解工作“清丰模式”
近年来,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濮阳市清丰县通过组建一个协会理顺关系,实施一个计划提升素质,建立三项机制激发动能,构建三个联动汇聚合力,创造了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1133”模式。这一模式被司法部调研组称为“清丰模式”,作为样板在全国推广。“清丰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对症了困扰基层多年的21个痛点问题。
组建“一个协会”
清丰县于2018年6月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人民调解员协会,由5名调解员发起,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经公开招标,成为全国第一个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民调解员协会。由协会招聘7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并统一派遣到县乡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因为劳动关系得以理顺,28名年轻人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智慧调解平台得以运行。
实施“一个计划”
清丰县于2019年底从浙江省枫桥镇引进知名调解专家蔡娟,为充分学习枫桥矛盾化解实战经验,清丰县实施了“娟子式调解员”培养计划,成立了以蔡娟为书记的人民调解员协会党支部。坚持每月举办一期调解员培训班,每两个月让蔡娟带一名学徒,已培养出7个品牌调解工作室,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奖惩激励机制。调整修改调解员的补贴,对连续最后一名的实行末位淘汰,多劳多得、赏罚严明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调解员的积极性。二是身份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了《职业调解师制度》,培养和留住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调解人才。至目前,已有14名职业调解师脱颖而出。三是竞技激励机制。每月举办一期“我的调解故事”宣讲赛,从当月调解的案件中挑选出精彩案例,讲技巧、讲受益、讲启示,既促进了经验交流和人际交往,又增强了调解员的职业荣誉感。
构建“三个联动”
一是“访诉调”联动。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访诉调”对接联动机制的意见》,在县政法委的统领下形成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行政裁决、司法确认、简案速裁、行政争议化解等无缝对接服务。二是“律心调”联动。人民调解员协会、公共法律服务协会和心理学会建立合作机制,设立律师工作室和心理疏导室,对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查。三是调解组织联动。成立清丰县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县直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17个乡(镇)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通过乡镇与503个行政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联动。县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度室、调解信息中心、远程视频调解室,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与化解。
第一百二十九篇:许昌市建安区开启“1+5+X”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
许昌市建安区成立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把诉调对接工作纳入全区平安建设工作体系。2020年初,许昌市建安区法院成立了诉源治理中心及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并创造性提出了“1+5+X”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积极构建新常态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诉源治理效果初显,多年来首次实现收案数止增转降、案多人少矛盾缓解向好势头。
建安区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按照“1+5+X”工作模式运行,“1”即“1个中心”,在区人民法院设立区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作为诉讼与非诉讼的办事机构,具体人员由法官、专职调解员、律师、人民陪审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5”即“5个工作站”,在五个基层法庭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X”即设立多个行业调解中心,目前设立的有金融一体化调解中心、道交一体化调解中心、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农民工工资纠纷调解中心等等。
领导重视,组建专业队伍
建安区经过研究部署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工作,最终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委、群工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一把手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分管工作的负责人为成员的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建立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把诉调对接工作纳入全区平安建设工作体系。
创新机制,经费保障充足
建安区政府建立多元化解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每年由财政局划拨经费用于调解员的报酬及补助,为调解工作提供了财力支持,充分保障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的正常有序运行。
优化流程入手,调解窗口前移
在区矛调中心派驻调解员,对接访案件,先由多元解纷中心办公室登记,由调解室专业调解员或协调行业主体人员进行调解,使有信访苗头案件化解在诉前。对复杂疑难案件,由听证室进行质证,要求合理的转办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要求不合理的释法明理、化解矛盾,力争息诉罢访,实现了“事事有人管”。通过标准化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多种调解形式的服务,推动多元调解工作便捷融合式创新发展。
截至2021年底,许昌市建安区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共接收委派和委托调解案件及纠纷12538件,案件成功调解5629件,调解成功率达44%。
第一百三十篇:南阳市宛城区构建“三化”司法辅助事务管理模式
南阳市宛城区从“送达难”“取证难”“执行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率先将文书送达、诉前调解、调查取证和保全、执行辅助、网拍辅助等事务进行集约化、社会化管理,构建起“平台化+要素化+数字化”司法辅助事务管理模式。
平台化建设,统筹管理辅助事务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辅助事务管理中心,统筹司法辅助事务的社会化、集约化管理。自主研发司法辅助事务管理系统,建立开放式“司法辅助事务管理云平台”,下设文书送达、诉前调解、调查取证/保全、执行辅助、拍辅服务5个业务模块,实现“事务+人员”双集中管理。
市场化运行,吸纳优质社会资源
采用“法院购买服务”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将云平台整体外包给专业化市场机构。对管理要求最高的集中送达业务,由云平台直接承办;对其他业务模块,以法院需求为引领,按照技术标准和入库条件,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资源承办单项业务。
数字化归集,实现数据共享融合
所有业务模块均在系统流转,工作全程留痕,任务端App自动回传数据,法官端随时看任务进展。推行“一案一码”,打通立审执数据壁垒,案件自动关联。联通法院内网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互联网、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库等资源,推动实现内外网信息和大数据交互、融合、共享。
要素化管理,推动规范高效协同
对于每项辅助事务,提炼归纳出“效率、规范、质量、效费比”四项核心管理要素,制定管理文件,规范相关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进行流水式作业,推动实现高度协同。
2021年1月至8月,南阳宛城区集中送达涉及受送达人14324人,有效送达7808人,电子送达占比64%,案均电子送达次数7.28次,平均用时2天,诉前调解4426件,调解成功率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