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详细解读

来源:营商环境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9/10      浏览:

在昨日举办的第二届营商环境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涉及北京、上海、重庆、温州等10个地方,涵盖综合监管、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用地审批等多个领域,小编一一收集,为大家集中呈现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实行监管流程再造,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


1725934775871.jpg


一是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健全区域监管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以风险确定分类基础,生成企业初始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监管对象、行业、规模、风险源等监管特性,将涉及重大生产、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划分为Ⅰ类企业(如工业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其他监管对象划分为Ⅱ类企业(如商务零售企业)实施常规监管,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ABCD四级评价。

以企业信用为变量,调整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将其主观管理意愿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经营信用”情况作为企业评级调节指标,打通高风险监管对象晋级“通道”,提升企业规范经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以评价结果为标尺,打造“奖优罚劣”监管氛围。根据监管对象评价标准,核定企业年度现场检查频次总量,对评价高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切实让企业感受到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效果,引导企业合法规范经营。

二是打造“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 统筹提升执法监管效果。建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对区内28个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实行统一调度——检查行为计划化。坚持“无计划不检查”原则,各监管部门按照“年计划、月安排、周执行”的模式形成检查计划并具体实施。检查次数集约化。建立检查重合企业“综合查一次”统筹协调机制,按照“时间相近、企业相同、综合查一次”的原则实现各部门检查整合,避免交叉、重复、多头检查。检查标准统一化。明确综合监管牵头部门,对涉企检查中出现的标准不一、规定打架的情况进行协调,统一检查标准、清晰监管要求。检查过程规范化。建立“查前提前公示,查中主动扫码,查后跟踪问效”检查流程规范,各监管部门在查前制定计划,并抄告企业。在查中,检查人员及时扫码记录,依法合规检查;在查后,建立统筹跟踪问效机制,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在企业端记录检查时间、部门及内容,以政企信息共享实现双向监督,进一步提升监管效果。

三是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 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加大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聚焦生产、城市运行、生物、食品等重点安全领域,实施重点突破。目前,已在危化品使用等关键环节落地过程中,实现了卫生监督、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源数据共享,可即时比对和AI筛查。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后,相较原有“人工巡查”模式,问题发现率由10%提升到80%,检查覆盖频次由年度提升为实时核查比对,访企次数大幅降低,初步形成了“监管数据多源汇聚、问题线索智能筛查、违法行为及时处置”的闭环监管模式。


2.石家庄市探索推进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 营造阳光高效的交易环境


1725934861248.jpg

7月31日,石家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人评标代表准备进入评标区。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致力于为企业在石家庄投资兴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以来,石家庄市探索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通过随机“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投标文件、专家分散评标等改革举措,有效提高了招标投标的公平竞争性,遏制了人为干预和暗箱操作空间,提振了经营主体发展信心。

招标投标“双盲”评审,一是评标专家随机“盲抽”,由全省统一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系统不显示抽取专家姓名、电话等信息,自动通知专家参加评标,避免了对专家评标施加影响;二是“盲评”投标文件,技术标评审环节以“暗标”方式进行,评标专家在完全不知晓企业信息的情况下,对投标文件进行“盲评”。

专家分散评标,指分别设立招标人代表评标区和社会专家评标区,实现招标人评标代表和社会专家隔离“不见面”。同时,创新“双盲+单人单间”评标模式,设置社会评委独立入场通道,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专家客观打分的影响。

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有效地解决了招投标活动现场专家之间相互打招呼、做暗示影响公平公正这一顽疾痼瘴,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了阳光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双盲”评审项目7274个,实现了工程招标投标“双盲”评审全覆盖。


3.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 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1725934906337.jpg


一是再造审批业务流程,降低办事时间成本。围绕材料审查、现场检查、审批报签等审批“耗时长”环节重塑业务流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改变”:变“批中审查”为“审前服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在全国首创“政务智能办”,通过申请表自动生成、数据自动填充、智能材料制作等一体化应用,直接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材料制作服务,彻底解决办事人员准备材料费时费力、反复修改等问题;变“现场检查”为“批后监管”,允许通过签署告知承诺书方式,豁免现场检查环节。相关许可条件承诺履行情况纳入事中事后监管。企业无需闭店等待审批人员上门检查,减少企业空转成本;变“限时办结”为“当场办结”,企业签署提交告知承诺书,承诺其已经满足告知的条件,即可当场取得行政许可,实现快速开业。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能级,降低企业学习成本。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理念,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高效政务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创新”:创新准入准营衔接机制,企业登记设立后,根据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信息,系统将主动向其推送办理行业许可的线上链接和线下渠道,进一步畅通准入准营通道;创新告知承诺方式,按照场所、设备、人员、资金、管理制度等要素,对企业从事行业经营活动涉及的许可条件进行标准化集成,形成一份全面、准确、易懂的告知承诺书,让企业“看得懂、敢签字、做得到”;创新政策供给机制,市场主体“证照齐全”后,依托企业专属网页,根据企业需求为其推送产业扶持、发展空间、人才服务、融资上市等政务服务,将传统“企业找部门”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政策找企业”。

三是强化信用约束,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充分发挥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对诚信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着力构建市场准营“宽进严管”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建立”:建立市场主体“公共信用+行业信用”二元筛查机制,对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禁止性清单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一票否决”,在申办时即自动筛选、予以限制,再根据企业行业信用情况进行筛选,对于信用良好市场主体适用承诺即入制;建立与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在作出许可后两个月内对企业承诺内容开展检查;违反承诺的,依法进行处罚、记入诚信档案并予以重点监管,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氛围。


4.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 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质效


1725934945396.jpg

浙江省乐清市纪检监察干部在浙江捷仕泰电子有限公司跟踪土地供给后的开工建设等情况


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在“向谁供地”上坚持3个条件,在“能否拿地”上设定6个标准,在“优先排序”上比拼5类指标,让企业“无感得地”,投资无忧。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向谁供”的问题,按照“公开公正、数据客观、指标量化、企业无感”的原则,创新出台“数据得地365”预评审工作指引。“3”即企业提出用地申请要符合的3个基本条件,分别是:①上年度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生产用地(厂房)的工业企业;②上年度企业亩均综合评价为A、B类,且亩均税收不低于属地规上企业平均水平;③企业销售收入、税收近三年复合正增长。符合以上资格条件,明确拿地基本门槛。“6”即新增用地项目产出绩效要达到的6项指标要求,企业新增用地项目须承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容积率等6项指标要高于省里要求。“5”即评价项目供地时序的5方面量化指标,包括企业成长指标、经济效益指标、技术创新指标、质量建设指标、转型升级指标等。以上指标均由部门直接提供,无须企业填报,做到让企业无感评审、无感得地。

(二)聚焦“怎么供”的问题,开发上线“工业用地数据得地365应用”,包括四大模块:“数据得地365”模块,系统将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并为每家企业绘制全景画像。“工业用地”模块,展示全市范围内可用工业用地的布局。“数字化配置”模块,能自动将企业与可用工业用地进行智能匹配,形成初步建议名单。“全周期管理”模块,统筹管理项目评审、供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退出等8个环节。

(三)聚焦“谁来供”的问题,按照“县级包干、全市统筹”原则,对满足“数据得地365”要求且属地无法及时解决用地需求的企业,由市一级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盘解决。

二、改革成效

(一)构建了客观公正的供地机制。通过数据的无感评估,实现了从单一“以土地价格竞争为评判标准”到兼具“以经营业绩优劣为评判标准”的市场化配置导向转变,使有限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优质企业集聚,土地产出绩效更高,产业结构更优化。



(二)激发了企业投资创业的热情。通过“数据得地365”预评审工作机制,优质中小企业看到了公平获取土地要素资源的稳定预期,极大坚定了企业扩大投资的信心、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情。半年来,通过该机制已向全市89个优质企业项目供应2283亩工业用地,成功撬动150亿元的民间资本投资,预计产值达200亿元,税收达12亿元。

(三)形成了示范引领的标杆效应。通过“365”刚性指标优化决策范式,实现了从“主观评价为主供地”到凭“数据比拼客观供地”的转变,企业“得”了发展空间,政府“得”了民心。“数据得地365”新机制已入选全省首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成功打造浙江营商环境提升的“金名片”。


5.厦门市创新关地协同集成化改革 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1725935008156.jpg

厦门持续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助力国际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建设。图为远洋巨轮列队同泊厦门港嵩屿作业区。


厦门市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推进口岸数据互联共享,整合口岸业务功能,优化口岸监管作业流程,创新新业态通关模式,实现船舶登临检查可视化管理、查验免预约、货物跨监管场所跨关区转关自由流通。

一是互融互通,以数据驱动整合口岸业务功能。协同打造数字化平台,汇聚口岸数据资源,强化信息互融互通,进一步提升口岸数字化水平。建成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厦门协同建立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完成海关、港口、航运、贸易等口岸数据资源联通,打造船舶登临检查可视化管理、查验免预约、“关企交互”等211项应用服务“一触即达”,实现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功能从口岸通关领域公共服务向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延伸。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创新“单一窗口+航空物流”服务,变“纸质单证、多单多报、线下办单、安检纸质放行”为“电子单证、一单多报、线上办单、安检电子放行”,并实现航空物流“一点登录、全程跟踪、全链条可视”。依托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每票进口货物从原来5次纸面交接减少为1次提货交接,每票出口由原先的6类纸面单证全部转为电子化作业,提升货站收运作业效率90%以上。打造海港口岸限定区域闸口信息采集核对系统。优化相关船舶查验流程,强化“办检窗口、码头闸口、船舶梯口”三口数据联动,强化对进出口岸限定区域人员的精准管控,确保船舶靠港即作业、离港零延时。平台有效提升人员进出闸口通行效率80%,保障厦门海港口岸出入境船舶通关顺畅。

二是强化协同,以监管创新优化口岸作业流程。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形成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合力,打造便捷、高效的口岸通关环境。创新查验分流新模式。推出航空货运“机边分流”模式,实现免企业预约、免查验指派、免到场查验,查验效率提升25%。实施进口货物“卸船分流”、出口货物“过卡分流”模式,免去货物在码头内的中转和等待环节,压缩进口货物流转时间平均超3小时,减少装卸及运输作业次数50%。促进货物跨监管区流动便利。在集装箱码头与拼箱货物仓库两个监管场所之间建设“智慧直通闸口”,并结合出口拼箱业务一次性全票“提前报关”模式,将拼箱货物通关时间由24小时压缩至30分钟以内。打造闽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推行安全智能锁跨关区“一锁通用”,通过对运输车辆实施全流程实时监控、自动判断运抵及自动验核放行,实现货物在内地与香港间公路口岸不换车、不换锁、自动快速验放,节约内地往返香港的物流成本28%,压缩运输通关时长30%。

三是强链补链,提升新型贸易形态监管便利。围绕共同培育做大一批重点产业载体,聚焦强链补链扩链,创新业务模式,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提升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水平。率先全国实现邮局、机场、码头与监管中心一体化运营,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担保电子化改革,落地厦门首票12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零售业务,支持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不断突破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完善航空区外保税维修监管模式。打造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首创“修理物品+保税仓库”一体化飞机监管模式,开展区外保税维修试点,优化保税仓库进口航材目的地查验监管,缩短流通链条。厦门航空维修产业监管进出境维修飞机架次稳居全国首位。促进锂电池出口通关便利。建成4个码头冷藏箱危险品堆场,推广锂电池包装“产品线”安全监管、包装性能检验实施“共同检验”模式,压缩检测时长超50%。印发实施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有力促进集装箱式储能柜出口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助力宁德时代等企业出口锂电池储能货物贸易额突破60亿元。


 6.宜昌市打造项目建设“五办”服务模式 激发投资活力

为解决“拿地难、成本高、流程繁”等问题找准突破口,宜昌市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创新打造集成办(“六多合一”+中介服务政府买单)、集约办(“标准地”+五证同发)、容缺办(告知承诺普惠制+豁免制)、智慧办(线上挂图作战+智慧监管)、精准办(金牌代办+首席服务官)“五办”服务模式,着力推动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宜昌对城建中的城市建筑小品等4大类项目豁免发放施工和规划许可,共豁免办理540个既有建筑加装电梯、90个农贸市场改造、186个环卫设施提升等项目,通过容缺办让民生项目真正惠民生。该市还设置136名“首席服务员”,为重点项目全程提供“伙伴式”服务,总投资逾百亿元的宜都东阳光低碳高端电池铝箔项目22天达到进场施工标准。

一系列制度创新加快推动项目建设。2023年,宜昌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93个,协议总投资7173.8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签约项目个数及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三。2024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14个、总投资3338亿元,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1725935064517.jpg


7.长沙市创新打造多维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


1725935101902.jpg


近年来,长沙围绕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民营经济示范市等重点,推出《长沙市深化对标改革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行动方案》等“1+2”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着眼市场活力提升,企业实际感受,降低综合成本,推进数据赋能,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指标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多维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制度引领为先,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长沙市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地方性法规,健全严惩侵权协助维权长效机制。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实施“三权合一”改革,由长沙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以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机制为纽带,深化全过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行政司法无缝对接。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协作,会同湘赣边四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示范区。

二是保护服务为重,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生态。创新“1+N”全链条保护体系,在设立长沙市知识产权局的基础上,成立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法庭、犯罪侦查支队、检察部,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保护协会等“保护”部门,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最为健全的城市。推进区县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纠纷裁决结案周期提速至2个月内;深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纠纷调解组织143家。创新开展“知识产权体检”;支持设立湖南维智知识产权鉴定评估中心;联合公安机关设立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185家,实现专业保护服务直达基层。

三是赋能发展为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持续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行批量预审审查服务,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权属证书”最快仅30天。截至目前,长沙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7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6.6件,同比增长近20%。创新“预防+监测+打击”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监测预警平台;在全国首推数字知识产权“前置保护”,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流程存证+司法验证”数字化保护新模式,累计存证数据超过500万条。围绕全市17条产业链,逐一逐链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引导企业创新布局;创新开展上市后备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服务,助推企业上市。


8.佛山市探索实施“创享易” 畅通科创企业政策获取

为破解企业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优惠政策“不懂享、不敢享、不便享”三大难题,佛山在全国首创“创享易”一站式集成服务创新政务生态,围绕“科技-人才-创新”三大要素,从协同共治、技术创新、资源优化三方面,创新推出“研发费智能账”“研发项目前置鉴定”“资产交易智税计算器”等服务,助力企业达成“成本减轻、科研提速、管理增效”目标,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佛山样本”。

ab64487e68a3ceb721435c5efb328782.jpg

佛山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到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介绍“创享易”服务。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一是打造数据“连接桥”,全景式创新协同共治。围绕“三个加强”,着力构建可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库一网一体系”。一是加强大数据支撑。“创享易”汇聚了税务、财政、科技等多部门1800多条优惠政策,建立覆盖逾70万家企业创新数据交互平台,使以往利用率不足的数据充分“活”起来。二是加强全周期扶持。利用税收大数据模型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服务需求,为企业进行数据画像,以“网格化”搜寻自动适配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综合管理。联合多部门建立立体化信用共治体系,构建科创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以数据库为基础,精准打击扶持资金奖补方面的造假、骗补等乱象。

二是首创三项“惠服务”,全方位革新技术手段。聚焦企业服务创新,以智能化为牵引,实实在在解决企业研发过程中的棘手事项。一是推出“研发费智能账”。通过应用税收数据以及采集申报方数据,帮助企业自动填列研发台账,“一键生成”项目汇总表和优惠享受明细表,缩减企业研发数据归集工作量超80%。二是推出“研发项目前置鉴定”。线上为企业提供研发技术项目预先鉴定,企业足不出户即可提前获悉项目是否符合享惠标准,减少政策适用的不确定性。三是推出“资产交易智税计算器”。帮助企业快速测算税款、智能生成重组方案,自动匹配税收政策条款,减少企业在政策判定过程的税收风险。

三是构建要素“生态圈”,全链式做好创新保障。秉持创新配套最优生态圈理念,围绕“三力”在关键环节深耕要素保障。一是加大人才吸引力。为高端人才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补贴申报,让企业科研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二是提升个体服务力。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粤税院士服务站,快研快处在粤院士及科创团队的涉税难题,为科技人员量身定制享惠方案。三是打造资金牵引力。为创投基金提供单一核算备案、推送科研项目信息服务,引导创投基金向科创企业投资,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自“创享易”上线以来,已累计为超30万户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享受建议或风险前置排查。其中,“研发项目自主前置鉴定”累计为5226户次企业近1.3万项次提供服务,企业研发项目通过率由原来70%提升到94%。特别是“创享易”上线当年,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8.6%,研发项目平均投入增长超两倍。


9.重庆市沙坪坝区着力推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 助力企业更好“出海”

一是强化“一单制”应用,制度改革活力加速释放。据了解,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中欧班列的始发地,沙坪坝区紧紧围绕“内陆开放领头雁”功能定位不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及推广构建“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次委托、一次保险一次结算、一条龙作业、一票到底”标准化服务机制实现单证标准统一、服务口径统一。同时,联动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局、货代企业、船舶公司、港口等链上主体搭建陆海链区块链平台与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一单制”提单,在结算、融资等方面的应用。


1100240910103138.png


截至目前,“一单制”应用类型已由单一的铁海联运班列延伸到中越、中老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货物品类已从平行进口车扩展到进口木材、进口机械设备等。累计签发多式联运“一单制”超过6000单,数字提单超过700单。

二是搭建“集约化”平台物流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围绕提高口岸智能化水平,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集约化”线上办理平台,其中口岸综合管理平台:推动了口岸业务登记、海关查验、集装箱管理、线上支付等功能的集成整合,铁路口岸综合作业效率提升10%以上。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了订舱服务、数据展示和数据交换等多个业务的合并,并与重庆市“单一窗口”营商环境平台信息同步,信息传输效率提高30%以上。跨境电商服务系统:让单证处理效率提高3倍以上,申报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川渝两地企业异地查询,报关单、舱单数据落地实现共享。基于以上线上平台,累计服务长安、赛力斯等中国制造汽车出口超8万辆、增长7倍以上。

三是推动“大通道”建设,枢纽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沙坪坝区还与多方共同建设国际班列大通道,推动中欧班列境外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共融共享。新打通“重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庆—西班牙巴塞罗那”两条线路,首次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新疆—重庆—东盟”,跨境联运班列整列到站,开行首班中老跨境预制菜班列。同时,共建的境外集结中心,中欧班列马拉运控中心已经投用,正在与杜伊斯堡等海外仓联合推进。铁路跨境贸易信用证结算体系建设,国际线路增至62条,辐射123个国家的514个港口,建立海外分拨中心27个,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陆海新通道等四向班列累计开行2.4万列。


10.兰州市打造公共资源“清兰交易”阳光平台 以公开促公平、以透明赢公信

近年来,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决策部署,全面融入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全力打造“清兰交易”阳光平台,推动传统式固定供给向个性化需求供给转型、单一型系统应用向数字化场景服务转型,为经营主体提供规范、透明、便捷、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1725935227694.png


一是坚持数字化提升交易服务。交易路径数字化,上线不见面开标系统、电子评审系统,部署BIM(建筑信息模型)招标、AI(人工智能)开标模块,推进各类交易系统门户统一、工具互认,畅通设计、施工、监管全流程信息传递;平台见证数字化,建成“金城E交易”区块链平台,推动关键数据上链存证、可信共享、变动追溯,存证区块32.03万个;权利救济数字化,部署异议投诉平台、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征集平台,建立异议投诉处理超期预警机制,网上受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

二是坚持协同化惠及市场主体。政企合作协同化,与金融担保机构合作,建设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兼容网上支付方式,申办保函24小时“秒出单”,保函费率降至3‰;信息发布协同化,串联公开节点信息、匿名公开评审分数、整合公开服务政策,增设开标竞价会议直播、合同在线签订公开等功能,5.89万条交易数据在线可查;利企举措协同化,全面取消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实行交易平台服务“0收费”,推行CA全程网办、全省通用,手机CA免费办。

三是坚持标准化促进市场开放。信用管理标准化,分类推行投标人资格承诺制,实施评审专家、代理机构信用分级管理,全面实行投标人信用记录查询,对接信用中国共享归集信用数据,限制重大失信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跨域合作标准化,坚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扩圈强链,签订合作协定,推动远程异地评标“1+1”向“1+N”模式升级,强化跨省域合作共享;数据治理标准化,建成大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统计、预警等功能,跨行业综合分析交易竞争度、市场集中度等79类数据指标,为建设开放市场提供“数据建议”。

四是坚持规范化保障阳光公平。数字监管规范化,整合住建、水利等行业监管功能,建立市县(区)一体化电子行政监督平台,实现行业内交易数据全量抓取、交易活动动态监测;行业监管规范化,实行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招标文件公平审查、负面行为清单管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拓展监督延伸覆盖交易项目全生命周期;联动监管规范化,建立招标投标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查办工作机制,开通纪检、审计等部门公共资源交易在线监管专用通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监管格局。

与此同时,兰州市不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业态,以信息化提高便利化、以智能化促进透明化、以网络化带动高效化,网上服务事项增至29项,线上权利救济通道24小时畅通,“不来即享”交易率提高到100%,为经营主体减少现场投标各类支出累计超过27.78亿元,参与投标的外地企业增幅达到7.4%,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