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 打造“无感验收·有感服务”新体验

来源:大众网      更新时间:2024/8/19      浏览: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通过虚实交互将物理实体在数字空间进行虚拟映射,弥合实体与数字虚拟间的差距,契合建筑行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规划监察四大队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难点堵点,聚力攻坚克难,创新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空间数字模型,完善智能政务服务感知体系,推进“无感验收”,打造“有感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对象幸福感获得感。

一、科技引领,破解全方位建模难题

在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过程中,创造性引入以3Ds-Max、激光扫描建模为基础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实体建筑物的数字模型,破解地上地下空间虚拟建模难题,实现建筑物全空间可视化表达。全空间数字模型不仅是建筑物“站起来”的立体映射,也是集坐标尺寸、面积高程等数据信息于一体的数字综合体,可将地上地下全空间数据无缝融合、精准表达,做到“即查即有即准”。同时,激光扫描技术还可以深入复杂环境及地下空间进行扫描,通过高采样率、高分辨率、非接触式获取被测对象点位信息,快速搭建数字模型,为突破地下空间数据采集、三维重构难题提供技术支撑。地下空间的虚拟建模,补全数字模型最后一块“拼图”,真正意义上完善规划批后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目前,该技术在辖区新建项目应用率达83%,累计节约巡查时长430余小时,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入选济宁市《提高政府监管效能优秀案例》和2023年第一季度“争先创优 改革突破”改革成果榜单。


1724055432752.jpg

图1:数字模型与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对比图


二、整合共享,提升监管精细化水平

数字模型将地上地下全空间数据映射到统一空间,构建同一空间基准下的数据互联框架,实现建筑物关键数据一体化存储,为建设工程智能化监管提供精确数据信息。大队发挥全空间数字模型影像直观、数据全面、定位精准优势,积极探索监管数据融通管理机制,细化比对规划文本资料,延伸数字监管覆盖面,培育数字生态,实现地上建筑与地下空间同步信息化、可视化、一体化,有效提升规划批后监管质量。数字模型化的服务新形态,进一步强化了批后监管高效、精细管理,提升了智能化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在建设工程监管实践中,利用数字模型提供的详实信息,大队累计核对指标235项、数据896组,发现并及时处理各类问题40余处,有效降低了企业的额外报批或施工成本,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苗头。


1724055450908.jpg

图2:利用无人机对建设项目进行航拍,照片将用于生成数字模型


三、全程无扰,增强服务对象获得感

借助大数据应用等智能技术,大队推进规划批后监管系统化信息集成、数字化监管方式更迭、简洁化监管流程再造,探索建设工程全周期“无感”监管新路径。企业在建设项目具备规划验收条件时,只需提交一次申请,无需来回跑腿,即可在企业“无感”状态下利用无人机航拍、激光扫描等进行数字建模,通过模型数据完成位置坐标、尺寸面积等规定要素的核查复验,有效避免数据不精、场景不全等引起的重复踏勘等情形,精简验收流程,减少入企扰企行为。通过将模型数据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由传统验收模式下的企业“多头跑”变为数据“线上跑”,部门之间并联审验,统一出具验收意见,即时推送验收结果,有效提升了服务对象幸福感获得感。目前该做法在验收环节应用率已达70%以上,累计减少企业“来回跑腿”150余人次,节约验收时长190余小时,平均验收时长缩短35%,大幅度提高了验收效率,赢得企业一致好评。


1724055472189.jpg

图3:将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生成的数字模型与规划方案比对,对建设项目地下空间进行线上“无感验收”


大队以全空间数字模型为突破口,围绕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重点难点,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化监管模式迭代升级,不断探索优化监管服务方式,着力提升智能监管水平,努力做到监管质量更优、服务效果更好,实现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全周期、全空间“数字化、智能化”最优解。 (王 峰 赖传印)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