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杭州建设有活力有秩序的现代化营商环境新思路

来源:杭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4/6/7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活力与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合水平的重要支撑,是服务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土壤。秩序与活力是理解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坐标方位。其中,秩序是营商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表征着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活力是地区营商环境持久发展的源泉,综合体现了地区市场竞争实力。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现代化营商环境土壤是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这其中,杭州还存在三方面短板。

第一、政企法治化互动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小微企业主表示,尽管各个部门线上公示了相关政策文件,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务部门,导致对政府出台的扶持、补贴政策的知晓度和享受覆盖面仍不足,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的磨合期,出现问题几率更大。

第二、政企集成化互动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企业人士认为,当前各项政策叠加后的“合成谬误”、动态不一致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企业家表示,政府很多惠企举措确实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增进政策认同和政商互信;但存在“多而顾不上”“快而跟不了”“深而看不透”“新而读不懂”的困扰。此外,相对于政策供给,企业家更关注政策的落实;相对于政策的数量,企业家更关注政策的效果,部分小微企业反映,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需求,有些政策以招来大型企业为目标任务容易忽略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三、政企数字化互动空间有待进一步突破。尽管杭州数字化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但与国内更优城市相比,仍有一些突破空间。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反映,互为前置、层层审批、非必要的自证材料需要进一步清理。如何继续将杭州数字化改革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领跑的动力,更好地优化政企数字化互动机制,是影响现代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

针对三方面短板,建议从三方面探索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现代化营商环境新思路。

第一、探索实施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法治化秩序体系。一是探索实施全链条柔性执法工作机制。事前监管引导市场主体在事前自律自纠,降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率;事中监管以不触碰安全底线、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等为前提,在部分领域健全事中触发式监管工作机制;事后监管建立免罚轻罚工作机制,依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以处罚或减轻处罚。二是优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为小微企业开展无偿法治体检,确保小微企业常态化法律服务全覆盖,鼓励涉外业务律师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建立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运用基层网格、人民调解组织等群防群治力量。

第二、改革创建更具活力的“无感监测,有感服务”多跨应用场景。一是创新推进“无感监测”应用场景。进一步协同市场监管局等主要部门设计靶点预警线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感知、精准推送。建设全市营商环境案例库,植入案例推荐算法,对触发预警靶点,系统从案例库智能筛选、针对性匹配同类问题典型整改案例,向县市区推荐,作为整改参考。实时监测问题整改情况,将整改方案标签分类、自动纳入“无感监测”案例库,为后续预警整改工作提供参考,为典型经验推广提供素材,形成工作闭环。二是创新推广“有感服务”应用场景。充分挖掘匹配产业、空间、政策、招商、配套等要素资源,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永不打烊的涉企线上服务,让企业“像网购一样”快速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平台、资源和项目,完成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以小切口实现大牵引。

第三、打通暖心帮扶惠企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强惠企政策实施的企业参与机制。在惠企政策制定的全过程,邀请企业参与,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关注企业痛点堵点,使得企业的真实需求能传达到供给端,让惠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使企业具有更多获得感。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能落地兑现的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调整,确保出台政策不仅看得见,且能摸得着、拿得到。二是统一集成归口管理惠企政策。通过归口管理,变“多门申报、分散管理”为“一门通办、全面统筹”。政策兑现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兑现咨询、导办、收件、受理、初审等服务。深化部门内部管理改革,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惠企政策兑现事项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统筹跟踪,实行“一口进出、分类审定、封闭运行”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切实增强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

(郑杰夫,杭州市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陈国权,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卢志朋,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