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无感监测 创新监管体系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3/4/10      浏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各地也涌现出一批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典型做法,为在全国推广提供了经验。《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立足于营商环境基本内涵与外延,借助于中国各地区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案例,从数字赋能角度研究了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有关问题,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胆探索。《中国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实践报告(2022)》选取了全国各地 26 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从政府创新改革视角,讨论数字技术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影响。


案例19:河北衡水:标准引领创新风险管理服务

  河北省衡水市行政审批局以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为基础,试点领域为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力图通过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建设,实现行政许可的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预期,最大程度规范审批人员自由裁量权。

  一、典型做法

  (一)引入SOP,实施深度标准化

  借鉴工业企业SOP管理的成功经验,将SOP引入行政审批领域,通过对每个行政许可事项中各个环节、各项活动的关键要素的精准控制,实现行政许可流程管理标准化。将审批业务分解到最小单元,推进行政许可深度标准化工作。将审批事项按照主项、子项、情形进行分解(比如: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分为核发、延续、注销、补发、登记事项变更、许可事项变更六个子项,许可事项变更又包含了经营场所变更、库房地址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经营方式变更四个情形),对每种业务情形按照输入、输出、活动、要点、角色、说明六个要素进行分解和编写。通过深度标准化工作,将所有审批人员掌握的业务进行规范整理,写到标准里,为推进前台综合受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深度标准化工作,对每一种业务情形的办理流程、办理材料、办理时限进行压减,从而简化审批。通过深度标准化,共有120个事项的355类业务情形实现了压减,其中62个业务情形由原来的审慎审批压减为一审一核,310个业务情形审批时限进行了压减(平均压减10.13个工作日),178个业务情形要件材料实现了压减(平均压减6.79件)。

  (二)引入风险管理,实施全流程标准化

  行政审批局划转了24个部门的261项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权力集中,积极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成为我们标准化工作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特别将服务风险管理标准列为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并邀请专家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培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建立了以“四分离”为基础的标准化审批流程。实行审批与受理分离、审批与现场勘察分离、审批与中介服务分离、审批与制证分离,建立了从一窗受理到中介服务、现场勘查、制证送达、案卷归档全流程的标准体系。通过“四分离”实现权力制衡。二是建立风控平台,防范服务风险。对现有综合受理平台进行改造,对跑办次数、补正补齐、不予许可、不予受理、满意度评价等数据进行重点监控,对多次取号、多次补正补齐等异常数据进行及时督导核查。三是将MOR风险控制理论,引入流程管理。实现对审批中各项活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科学有效应对。四是建立了自动巡查系统。实现了对审批人员全过程实时音频、视频记录,并实现了对风险的自动识别,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

  (三)信息支撑、动态管理,确保标准有效实施

  探索将信息技术引入标准化管理,打造数据立方体,通过在最小业务单元和最小数据单元之间建立E-R关联关系,探索建立清单、材料、证照管理系统,实现事项库、证照库、材料库的自动化动态调整、各要素同步更新,有效解决“再次梳理”“反复梳理”等难题。强调标准化与审批平台的结合,按照“五个协同”的原则,把标准录入到系统,用系统的“刚性”确保标准的落实。

  二、经验成效

  一是审批生态全面优化,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在试点过程中,利用标准化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工作秩序,解决了业务服务过程中的难点和盲点,审批耗时大大缩短,审批时限压缩率46.1%,网上可办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高达99.99%。企业开办通过“全程网办”,实现了“一次不用跑”“不见面审批”,企业开办实现了“半日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政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核准类、备案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的审批用时,分别压减至20、20、15个工作日以内。带方案出让土地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限不超过1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限不超过14个工作日;社会投资一般工业厂房(仓库)类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通过实现“一窗受理”,做到了让老百姓“来一个窗口,办成所有事”。取消全部复印件,推出“周六周日不打烊”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是审批服务精细把控,智能水平大幅提升。实现高频事项“就近办”。推动高频事项就近办理及政务服务集成自助终端布设,全市共布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31台(含利旧设备10台),布设“政务服务•裕农通”1940台,基层自助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高频事项“网上办”。实现市一体化平台向乡村两级延伸及基层电子证明网上办理,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共产生办件4058件,开具基层电子证明730余份,有效减轻了基层人员跑办、代办工作负担。实现高频事项“掌上办”。推进公安、医保、人社、公积金等部门现有移动端应用向“冀时办”迁移,不断提升移动端承载能力,已上线“冀时办”便民应用180个,其中办理类41个,查询类139个,政务服务“掌上办”能力大幅提升。实现高频事项“自助办”。配合省政务办有序推动住建、人社、水利、医保、税务、民政、市监、公安、不动产、公积金等64项民生领域高频事项接入政务服务智能终端,自行收集、梳理高频特色应用事项58项接入12政务服务集成自助终端,进一步扩大了自助办服务范围。

  三是工作氛围日益浓厚,人员素质大幅提升。随着试点工作深入开展,通过标准编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培养了一批掌握标准化工作方法、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标准化专兼职人员。整个氛围正在从“要我标准化”向“我要标准化”转变,素质高、主动性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建立。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岗位工作标准,基本杜绝了“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在窗口服务方面,工作人员统一亮牌、配证上岗、热情服务;在事项办理方面,每个事项都有明确、清晰、条理的工作流程,责任部门、办理条件、受理范围、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一应俱全。标准的实施大大减少或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实现了由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由“人治”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以来,衡水市行政审批局获得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河北省先进集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以及“全国优秀政务大厅服务优化奖”“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案例20:绵阳市创新监管体系 打造“营商环境监测平台” 

  营商环境作为参与竞争与合作、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依托,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度,持续深化四川省绵阳市“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绵阳市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绵阳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

  按照指标数据“可监测、可追溯、可分析”的原则,结合国、省“放管服”改革要求和营商环境评价内容,监测平台充分挖掘业务系统数据的监测价值,以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替代传统营商环境评价,构建了智能分析、工作任务、营商智库、智慧集数、问卷管理、数据资产、营商培训、系统管理八大子模块,实现在线核验、督查督办、智能监测、企业诉求分析等功能,有效提升营商环境动态监测效能。

  企业样本全量挖掘

  通过数据共享、数据对接、数据爬取等方式,获取营商环境各指标企业实际业务办理情况的全量数据,降低传统评价中随机样本及低样本量现状导致的数据偏差问题,同时通过挖潜数据价值探索更精准的分析维度,将有力推进传统评价的“样本数据”向实时监测的“全量数据”转变,实现更加全面、更高层次、更加精准地观察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指标表现连续监测

  以国、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靶向,每项指标开发建设独立展示页面,根据数据更新周期实际情况进行月更新、季更新或年更新,力求转变以往通过节点数据反映营商环境现状导致的评价结果滞后性问题,实现对绵阳市及下辖各县市区(园区)时间序列数据连续监测的目标。

  改革成果一屏可见

  各指标分别通过“一屏”展示关键数据及改革成果。从展示内容上看,拟包括重点指标实时监测、时间序列趋势监测、区域表现差异监测、多源数据比对监测、先进城市对标监测、便利度指标监测等细分板块。各部门可通过一屏了解营商环境发展现状,同时改革成果“一屏可见”功能与绵阳市持续开展的营商环境深度研究工作也将形成相辅相成、相互验证的良性互动氛围。

  短板问题提前预警

  着眼时间序列监测板块,将展示重点数据月度变化情况,对奇高、奇低、变化幅度奇异等数据将进行突出显示,随历史数据沉淀,也将实时计算同比、环比等情况,便于及时预警数据反馈的短板问题。着眼区域数据监测板块,将展示当前时点下各县市区(园区)数据表现情况,对前沿者与落后者突出显示,实现问题预警、区域归因,便于各指标牵头部门有的放矢、精准督办。

  政府部门数据赋能

  “绵阳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将对不同用户开放,包括市级领导、营商环境总牵头协调部门、各指标牵头部门、各指标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园区)相关部门等,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实现部门数据赋能。

  针对市级领导,通过该平台可实时掌握营商环境月度、季度、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提前、如期、延期完成工作任务便于采取差异化管理举措;可实时掌握各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对先进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对短板预警进行顶层督办。

  针对营商环境总牵头协调部门,考虑到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涉及部门众多的现实情况,沟通工作量大、沟通内容无法留存等问题长期存在,转变以往仅通过电话、微信等传统沟通方式迫在眉睫。本平台将通过“工作任务模块”中的任务下发、任务转办、任务督办、任务审核闭环流程进行线上管理;通过“营商环境智慧集数模块”一定程度上减少协调问卷填报与数据更新工作量;通过“优秀案例上报模块”定期征集优秀案例,强化绵阳市营商环境改革历史沉淀,同时避免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与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周期内的材料征集时间短、不全面、质量低等问题。

  针对指标牵头与责任部门,通过数据对接、数据爬取等大数据手段,逐渐减少重复填报工作量,实现轻量化填报与高准确度数据日趋平衡的目标。

  此外,“营商智库模块”将对国家及省市级政策、先进城市优秀案例等内容进行定期更新,对全体用户开放,为各部门营商环境持续改革赋能。

  历史资料资产管理

  实现营商环境历年考核要点、绵阳市历年参评数据、国家及各省市政策沿革文件、绵阳市改革沿革资料、先进城市优秀案例等内容资产化管理,便于一键调取、实时下载。

  绵阳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自2022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目前正常运行。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加强部门沟通、准确落实任务、强化监督管理等积极作用,深化对营商环境指标数据的分析功能,有利于掌握县市区(园区)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效,实时动态监测问题整改、工作进展等情况,实现不同时间段数据的比较、可视化等。

  在智能分析板块,展示18个指标相关的营商环境部门数据和企业满意度分析数据,其中政府端数据涉及1100余条,企业端数据涉及400余条。开办企业、招标投标指标的部分数据与相关部门实现了数据对接,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登记财产、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7个指标部分数据实现定期导入,其他数据实现定期填报。在工作任务板块,共发放任务370条,上报案例53个,涉及了55个市级部门和13个县市区(园区)。在营商智库板块,共分享全国各地标杆做法400余项,分享国家、各省(市、区)营商环境相关政策1500余条。

  有利于促进部门协同,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搭建相关领导与营商环境统筹部门、营商环境统筹部门与任务牵头部门、任务牵头部门与责任部门的线上沟通桥梁,实现案例上报、问题反馈、建议提报的日常跟踪;另一方面,打破数据壁垒,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数据共享,避免数据“沉睡”,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数据赋能。

  有利于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施政能力。通过对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的日常监测,便于及时预警,对政策先进性、施政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政策落实效果与企业实际感知等情况及时摸排、及时调整,减少政策滞后性,促进政务服务水平快速滚动式提升。


案例21:衢州“企业管家”探索“五自”监管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以“有感服务、无感监管”为目标,基于省“互联网+监管”、信用信息等平台,开发“企业管家”应用,探索企业自知、自检、自查、自治、自律的“五自”监管服务新模式,持续强化部门合规指导、企业自主监管、群众社会监督,全力降低企业违法违规和被违法违规概率,打造“企业违法违规率最低城市”。经验做法相继在国办职转办简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简报、信用中国等刊发,获得陈奕君秘书长批示肯定。

  一、需求分析

  (一)从政府侧看,监管模式需要迭代升级

  要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形成大数据监管的一张网。

  (二)从企业侧看,监管服务需要优化提升

  长期以来,企业作为监管对象,政企监管沟通渠道不畅,对经营中涉及的监管部门、监管事项、监管内容等不知晓。部门监管涉及法律法规过于专业,企业不知晓常见的监管风险点,容易造成非主观故意原因违法违规,日常迎检压力大。同时,监管服务中还存在企业查询档案、开具相关证明手续繁琐、过程漫长等问题。

  二、场景建设

  (一)总体架构

  打造“一码四端四色”架构体系。“一码”是指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电子营业执照“企业身份码”为通道载体,全面归集市场主体名下证照、许可、监管、信用、档案等数据,实现监管服务全流程场景的集中展现应用。“四端”是指执法端、企业端、公众端和政务端。执法端由执法人员使用,可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检查,或通过远程核查和任务流转,进行“非接触式”线上监管;企业端提供网店地址维护、监管任务自查自治、信用承诺及修复、电子印章管理与在线签章、法律文书送达、无违规记录信用报告下载等管家式服务;公众端为企业提供对外展示、服务互动通道,可在线下单、消费互动、评价举报;政务端为企业打上属性标签,由窗口工作人员使用,授权后可调取企业信息和证照,实现办事免材料。“四色”是指使用“蓝码、绿码、黄码、红码”进行风险预警,蓝色代表已准入准营、经营状态优异;绿色代表已准入准营、经营状态一般;黄色代表已准入但未完全准营,经营较差或存在待办许可事项或轻微提示预警情形;红色代表已准入但未准营,严重经营异常、存在禁止许可事项或严重警示事项。

  (二)重点场景

  1.企业自知

  建立企业空间,将企业身份码、企业档案、电子证照及许可证等涉企数据汇聚展示,形成监管画像。依托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试点,规范化梳理经营范围和许可证对应关系,取得营业执照后自动形成需办理许可证清单,证照已到期或将到期的自动提醒并提供办理链接。企业可查看涉企检查事项清单,部门监管提前告知,并提示高频违法违规行为,提出合规建议,强化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推动执法监管向源头治理转变。

  2.企业自检

  企业能“一键体检”知晓违法违规风险点,包括证照到期情况、自治任务完成情况、信用评价情况、受到大众负面评价情况等,企业根据自检情况可针对性开展查漏补缺。

  3.企业自查

  部门梳理非现场监管事项清单,按照监管规则制定检查表单,将任务推送至企业,企业根据检查表单开展自主检查,并上传相关材料,部门可在线审查企业提交的材料,实现非现场执法监管闭环。

  4.企业自治

  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监管部门发现企业存在问题、企业自查材料不符合要求等情况,部门指导企业自行整改,企业上传整改佐证材料,实现自我治理。

  5.企业自律

  消费者可以参与大众评价,系统发现评价卫生、环境、价格等方面问题时,能自动预警,并将信息推送执法人员上门核查,以社会监督倒逼行业自律。同时,为企业提供在线信用修复、合规证明开具等监管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对自身信用的珍视。

  三、改革突破

  (一)涉企服务更便捷

  应用为企业一站集成监管任务自查、信用承诺及修复、电子印章管理与在线签章服务、法律文书送达等30余项“管家式”服务。以“企业身份码”实现“身份展示+身份认证+意愿确认”集成,建立企业和经办人双向授权的电子证照亮照亮证机制,实现企业监管服务“减材料”。企业开具合规证明原先需要每个部门至少跑1次、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启用企业信用报告(合规记录)替代后,只需要线上提交1次申请、3天以内办结。

  (二)监管服务更高效

  将“服”做在“管”前面,企业能第一时间了解监管事项详情,发现问题自我整改,主体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实现“风险自知、安全自查、管理自治、隐患自改”。以企业自治的方式,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气象等12个监管部门上线54个非现场监管事项,向企业下发非现场监管任务6.7万次,减少不必要的上门核查,推动政府监管方式的改进和监管结果的共享,实现监管向源头化解和事前防范转变。监管过程中,执法人员可扫码了解其最新状态、社会评价、其他部门反馈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现场检查,提升了监管效能。

  (三)政府治理更精准

  应用基于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架构,以一套技术体系整合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业务,实现执法监管一个口径、一个标准,推动29个领域纳入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省级相比增加气象、档案、城市管理、民宗等4个领域),细化83类联合抽查检查对象(和省级相比增加29类),增加159项权力事项库检查事项,共归集检查对象近87万个,全面涵盖机构类主体、自然人主体,以及附属类客体等对象,有效积累36万条监管数据。监管部门为企业打上属性标签,可通过后台综合管理,精准发布监管提示、自查任务,后续通过监管数据治理、动态数据分析、多维数据挖掘,结合行业专项风险监测模型,实现监管对象行为的预测预警,有效支撑政府决策分析研判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公众参与更便利

  应用推动线上服务领域亮照亮证,为企业提供对外展示、服务互动通道,有网店地址的企业,大众可扫码后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在线下单、互动消费、评价举报等。目前,已在吾悦广场、水亭门等11个试点商圈3300多家商户开展线下试点,收到群众为企业打call点赞150余万次、为企业星级评价10余万次,加快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社会监督的监管格局,构建政银企社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权责明确、简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案例22:陕西凤县推行“项目审批管家”保姆式服务

  针对项目审批分散、事项繁多、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建设单位不清楚怎么办,需要提供哪些资料,经过哪些环节等问题,陕西省凤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新发展理念,量身制定印发《凤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审批管家”实施方案》,以项目审批管家“硬举措”,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项目审批管家”主要创新点是:坚持线上线下齐步走,充分运用线上审批平台,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三步审批流程,建设单位可登录陕西政务服务网或者到县政务服务大厅综合服务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员负责提供咨询、指导、受理和帮办代办等服务工作,并可辅助进行网上信息填写,还可以通过“项目审批管家”一码通,让项目建设单位随时随地可查项目各阶段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以及各许可事项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和实施单位等信息,做到了项目审批有管家、审批服务“码”上知,为企业营造了省时省力又省心的办事环境。同时,将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4+3”模式的7类项目,按阶段分别明确牵头的“项目审批管家”,实行清单化的审批服务。

  一、主要做法:强力推行“3737”工作法

  (一)坚持三步流程审批,实现流程科学化。坚持线上线下受理齐步走,充分运用线上审批平台,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三步审批流程,按项目类别分类制定审批事项清单和审批流程图,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清单化、流程化、科学化。

  (二)明确七类项目管家,实现服务清单化。将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4+3”模式的7类项目,按阶段分别明确牵头的“项目审批管家”,实行清单化的审批服务。对政府投资类项目,细化为政府投资一般类、政府投资改造类、政府投资线性工程和政府投资小型类等4类项目,按照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工程建设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分别确定牵头的“项目审批管家”。对社会投资类项目,细化为社会投资一般类、社会投资小型类、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类等3类项目,按照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分别确定牵头的“项目审批管家”。

  (三)落实三位一体责任,实现分工精细化。从牵头抓总、阶段牵头和责任单位三个层面,细化夯实“项目管家”分工,构建了一个总牵头、三个阶段牵头单位和七个责任单位的“一三七”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县工改办(设在县行政审批局)作为总牵头单位,负责总体组织协调,联合牵头的“项目管家”单位,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作为各阶段“项目审批管家”牵头单位,负责组织相关单位会商会审、联合踏勘、联合图审,协调处理阶段内有关审批事宜,在承诺时限内及时依法出具审查意见。

  (四)坚持七措并举保障,实现审批高效化。一是建立审批“管家”台账。围绕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主动深入项目建设单位,摸清项目前期进展情况和需求,形成审批管家服务台账。二是实行容缺受理。对符合容缺受理条件的建设项目,全面实行容缺受理,提升审批事项一次办成率。三是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以专家顾问团这个技术平台为抓手,为建设单位提供勘查设计、招标投标、联合图审等全流程业务咨询辅导和技术咨询,推进贴心项目管家服务。四是坚持并联审批机制。通过联合图审、联合踏勘、会商会审等措施,强化各单位之间的配合和支持。五是召开联席会议解题。对项目审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工改办及时组织各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六是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业务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培训,经常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对标先进经验做法,不断赋予项目管家审批模式新内涵。七是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做好项目管家审批服务相关政策和行政审批措施的广泛宣传,增强企业知晓率、获得感,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改革成效

  过推行“项目审批管家”,政府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办理时间从280个工作日缩减至8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办理时间从230个工作日缩减至5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办理时间从180个工作日缩减至15个工作日,为全县企业投资节省了项目管理、融资贷款等费用,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有力促进了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得到了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已对凤县医院医技综合楼、陕西汉和动力电池负极专用铜箔二期、凤州汽车客运站、西豪车城、天一生物医药健康品基地项目、岭南冰雪小镇、县城供水工程等28个项目提供了项目审批管家服务。比如,在陕西汉和年产1.5万吨动力电池负极专用铜箔项目审批中,对该项目推行“项目审批管家”,运用“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15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全部工程审批手续,为企业节省融资、银行贷款2000余万元,2022年6月该项目正式投产,“拿地即开工”快捷式服务得到了企业高度好评。截至目前,全县共受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146项,办结146项,办结率100%。1~8月份,全县16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13.6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2.5%,超序时进度5.8个百分点。

  三、经验启示

  1.先破后立整合资源要素。打破传统审批模式,重新确定项目类型,梳理确认符合县域发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划分审批阶段,调整审批方式,为工改工作实质性突破迈出关键一步。

  2.事权集中打通审批通道。由政府审批部门统一承接工改主流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打破互为前置,相互制约的瓶颈,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从土地供给、项目规划到竣工验收全流程的集中审批。

  3.改革创新建立审批标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制定并联审批、联合踏勘、联合图审、多评联审等管理制度,确保各审批事项有序衔接,规范运行,有效推动审批流程优化和标准化。

  4.强化服务确保高效运行。集中一窗受理对外开展咨询、申办全程服务,加强与企业和群众的互联互动,统筹开展会商会审,完善审查要素保障,提供延时服务,全面提升审批服务能力。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