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的营商环境改变了多少

来源:瞭望      更新时间:2022/6/28      浏览:

  ➤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企业开办4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120个工作日内完成

  ➤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市场主体创业、投资的吸引力更加可持续,努力实现从税收洼地到服务高地的转变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塑造亲清政商关系。各类市场监管措施依法实施,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各类投资者能放心地实施投资

  ➤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不论对内资还是外资,对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一视同仁;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道路上,中国没有“休止符”


  十年,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世界银行发布的历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从2013年的96位快速上升至31位。参评这一排名的国家和地区有190多个,中国的排名已与一些发达国家大致相同。十年间,中国营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之间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持续努力,一系列重要部署和举措渐次落地。

  近十年来,以大幅削减行政许可存量和严格控制增量起步,以投资、中介、资格等重点领域为抓手攻坚改革深水区,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办事便利度为导向深化综合改革,我国分阶段持续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改善。

  在综合政策的激励下,“最多跑一次”“一枚印章管审批”“标准地”“政务服务超市”“一网通办”“免证办”“多证合一”“多规合一”……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为代表,全国各地不断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手段,各类创新试点多处开花。

  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从严审准入到宽进严管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清理优化获得电力、财产登记、专利申请、纳税、跨境贸易等领域审批环节。

  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企业开办4个工作日内、不动产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120个工作日内完成,各项指标事项的办理环节、费用均大幅缩减。同时,大幅压减负面清单,全国和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分别从2017年版的48、45项压减到2020年版的33、30项,全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试点版的328项压减至2020年版的123项。

  “审批监管环节宽进严管,有效支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宋世明教授说,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千万户,近10年净增1亿户市场主体,且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十三五”时期的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合计纳税超过7.8万亿元,高于同期新增减税降费规模。

  简政放权的同时,中国的市场监管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端口前移,做实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证照分离”改革,将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上来,以有效市场监管保护优质市场主体,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通过宽进严管,使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推动市场竞争和企业成长。同时,通过更好的监管建立良性市场规则并服务企业发展,这对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

  2018年4月,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挂牌成立,形成大市场、大监管格局,实现“一支队伍管市场”。目前,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已基本形成。

  “只要企业合法经营,尽量做到监管‘不打扰’,让企业能够安心生产、专注创新,有利于不断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副秘书长沈荣华研究员表示。

  化解痛点、堵点、难点

  十年来,政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为群众、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努力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以高质量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之前,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时更常强调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帮助市场主体降低成本。如今,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市场主体创业、投资的吸引力更加可持续。”沈荣华说。

  从服务方式上看,精准摸清化解企业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不回避、不敷衍。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强化服务首先体现在对企业合理需求的“有求必应”。重庆渝北区推行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专员制度,畅通政商沟通渠道,实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切实提升了企业获得感;浙江宁波鄞州区主动提供配套企业清单,为区内外配套的1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予以积极协调,帮助做好应急物资保障、推动同步复工……在全方位更精准的服务中,政府主动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让已有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外部企业吸引得来、扎得住根,有效稳定投资者预期,广泛集聚经济资源要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说。

  从服务意识上看,政府主动做企业的“知心人”“贴心人”,对正常经营企业“无事不扰”。

  浙江嘉兴推出“执法不扰民,综合查一次”,编制多业务检查“一张清单”,将监管事项清单、处罚事项清单合并同类项,推动企业减负;上海市徐汇区推出“三色清单”,将所有执法检查任务分为蓝色的日常检查、黄色的专项检查、红色的特殊检查,让商户不再“应接不暇”……在更周到更精心的服务中,公正、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逐渐建立,企业能够更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专注创新。

  “各地政府建立服务高地的变化,也是地方治理指挥棒和风向标的改变。这有利于地方政府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改善和创新服务。”马亮说。

  从服务效率上看,政府服务“多跑路”,市场主体“少跑腿”。

  过去,政府审批效率不高令不少企业头疼。如今,“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一站式受理”等方式,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

  作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总枢纽,三年前正式上线运行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更让各地政务服务平台从多头建设向集中管理、从信息孤岛向协同共享转变,更多服务从“线下跑”变成“网上办”。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9.5亿人,其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5.8亿人。

  “明显的感受是,近年来营商环境更便利了。企业登记进入市场、贷款审批、退出等行为都更加便捷、高效。”沈荣华说。

  “从税收洼地到服务高地的变化,同时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公信力。从‘审批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把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作为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张效羽说。

  从人情关系到法治保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中长期看,最能吸引投资者的因素还是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摆脱人情关系,塑造亲清政商关系。各类市场监管措施依法实施,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各类投资者能放心地实施投资。”张效羽说。

  2020年1月,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各地方各部门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中央名义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顶层设计;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努力打破市场“旋转门”“弹簧门”;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出台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司法解释……在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法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各类政策文件为补充、地方条例为支干的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体系。”马晓白说,法治化手段把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变成全社会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各类法治化文件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十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不断迭代升级。2021年8月出炉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敲定新的任务书。

  北京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让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浙江省将打造一批综合性与单项指标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青海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试点“容缺后补”机制;云南省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地方密集出炉升级版举措,涵盖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

  良法善治,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还在于“法之必行”。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从2013年的10.1万件增长到2020年的46.7万件,年均增长24.5%,其中2020年受理商标案件78157件,同比上升19.86%。通过司法审判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包括实施惩罚性赔偿等强力措施,有效打击和遏制“傍名牌,搭便车”的恶意侵犯注册商标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效维护相关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

  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574.6万件,同比上升18.3%。妥善处理因疫情引发的劳资用工、购销合同、商铺租赁等纠纷,审结涉疫民商事案件14.2万件。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实招硬招,着力解决挤压生存发展空间、拖欠账款、超标的查封乱查封等侵害中小微企业权益问题。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

  2020年1月,外商投资法正式施行。随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缩越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越拉越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中国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世界共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不仅量稳而且质增,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7.1%、16.7%。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不论对内资还是外资,对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一视同仁;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道路上,中国没有“休止符”。一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创造更多机遇、更广空间。(张康喆 陈燕 张程程)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